簡晉龍:另一個18%-談「卡奴」問題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2月3日訊】卡奴問題在臺灣存在已久,循環利息之高,讓時下許多喜愛先消費後付款者大吃不消。直至最近,有政治人物為臺灣逾百萬人數的「卡奴」抱不平,決定提案修法,將信用卡循環利率由一八%降至一○%,對卡奴而言或許是一大福音。調降利息「也許」立意良好,但能解決多少卡奴問題,仍有待商議與觀察。

臺灣的消費觀念與方式,在某些金融機構與媒體廣告的推波助瀾下,著實有許多扭曲之處。例如:辦現金卡「算是」有貸款紀錄的,怎麼會「得意」呢?過多的消費是一種奢侈,怎麼會和「年輕活力」有關係呢?借錢是不得已而為之,和「高尚」又何干呢?即便是借錢還錢也只是一種基本處事道理,談不上什麼高道德標準。

有的人主張,消費可以刺激經濟,帶動經濟成長,因此大力鼓動消費。殊不知,不必要的消費反而是種浪費,借錢從事不必要的消費,只是肥了別人荷包,瘦了自己錢包。

打個比方,若是國人在臺灣消費,就好像家裡的人跟家裡的人買東西,結果家庭總收入還是沒成長,只是錢在誰手上的問題。如果是出國消費,無異就像把家裡的錢給了別家的人,家裡的錢愈來愈少。唯有讓外國人民願意至臺灣投資、消費,恐怕才真的能帶動整體經濟成長,這才是比較好的消費帶動經濟的型態。

一八%卡債利息算高算低?也許沒個客觀標準,但要是做個民調,相信回答「高」的民眾肯定遠高於回答「低」者。立法調降利息,「也許」是一種遲來的正義,也或許能暫時讓卡奴鬆一口氣,但更重要的問題沒正視,恐怕只是欠多欠少的問題。

首先,部分銀行發卡浮濫,資格審核不嚴,是其一。特別針對是尚無穩定收入但消費力龐大的族群,是否發予信用卡(或現金卡),額度多高,都應該有個明確而嚴格的審核標準。

大力鼓吹消費的觀念,是其二也。虛華的廣告內容、「消費刺激經濟」的迷思,都直接間接促成了不當消費的問題。部分政治人物、明星偶像的崇拜名牌、名車,也是不當示範。不過,近來許多金融機構們也意識到卡債呆帳的嚴重性,廣告有漸趨中肯之勢。

最重要的,消費者自己的觀念與意志是關鍵因素。即使外在誘因不小,錢是自己的,管不好可不能全怪別人。在這個出門就得消費的時代,如何學習好財務管理、不趨勢從眾,恐怕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但這麼重要的議題,我們的學校卻都沒有教…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What is watch?」背後的省思
解讀雙高現象:高學歷高失業率
讀者投書:共產黨對普通人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絞殺
讀者投書: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捍衛香港的自由與權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