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德真:硬搶台灣不如搭月球車暢遊月亮

丘德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23日訊】名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工程,近日(3月15日)就其二期計劃核心──月球車的研發工作──進行公開招標。籌劃月球車研發固然標誌著中國航太技術進展,但更為有趣的是其中的若干思維,筆者樂觀地認為足以作為中國在思考兩岸關係議題時的參照。中國和台灣的關係,在相當程度上是和地球和月球的關係類似:在無限宇宙的星海之中,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容切割。不過,要是地球上的人類想和月球建立連繫,依然要求細緻、務實。很不幸,科學地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精神,卻慘遭《反分裂法》背後的民族主義情緒所撕裂。

探月工程之所以發展迅速,首先得誠實地面對地球和月球是兩個星球這一的事實,是故,從未有人妄想要將月球拼入地球,故此「嫦娥工程」是以「探勘月球」為目標,工作重點則是透過瞭解而與月球維持緊密連繫。其中「嫦娥工程」總指揮欒恩傑於今年2月12日指出,探月工作所依賴的三個關鍵思維,除了是科學界的真知灼見之外,更是對中國處理兩岸關係的重要提示:

(一)軌道設計:兩者距離38萬公里。科學家耗盡心思精密運算,無非是為了掌握如何能讓繞月衛星能夠配合月球的運轉軌導;中國要和台灣緊密連繫,當然也得先掌握配合台灣政制開放發展軌導,而非旨在干預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取向。秉持如此既民主又科學的態度,兩岸的聯繫才可能穩固。
(二)溫度控制:太空溫度的變化和氣流等影響衛星的性能,故此,衛星本身維持恆溫是探月工程的關鍵。但是,中共在國際關係的層次上處理兩岸議題時,居心叵測地以一手軟、一手硬地操弄權術,結果是忙於和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日)糾纏,而無力掌握台灣人民的意向。放棄捨本逐末的爾虞我詐、鎖定尊重台灣人民的基調,是當務之急。
(三)保障衛星進入軌道以後的信號傳送:距離遙遠,信號傳輸量微弱,但地面就是得設法接收。台灣的2,300萬人心聲,比起大陸故然是「微弱」的訊號。但「微弱」不等於無價值,相反,科學家將之視為方千方百計要掌握得到的珍貴訊息。

科學家提醒大家:配合對方的軌導、恆定的溫和態度,以及傾聽,就是維持聯繫的前提。這只是科學思維嗎?其實,這根本就是民主的精神。「5.4」運動期間同時高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大口號,對今日中國依然是重要的。考慮兩岸關係時,一方面需要以科學思維稀釋狂躁的民族主義氣焰,另一方面需要科學思維支撐民主的精神,如此,兩岸才得以建立良性聯繫。

與其搞《反分裂法》、年年增加軍費、執迷部署瞄準台灣的飛彈,不如多搞幾輛月球車吧!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