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歷史見證——西湖古塔

人氣 2
標籤:

南宋潛說友《鹹淳臨安志》記載:南朝陳天嘉元年,有天竺僧人持辟支佛舍利來到杭州孤山建塔奉,這就是西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塔–孤山永福寺(後來,又叫孤山寺,廣化寺)的辟支佛骨塔。
  
42年後,時當隋仁壽二年,靈隱寺前的飛來峰上建起了神尼舍利塔,這裡瘞藏的是同州船若寺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的遺骨。據立,智仙處前曾留下遺囑,在她圓寂後送遺骨來心儀已久的西湖飛來峰安葬。
  
西湖的塔直至五代吳越時,才成為成熟了的西湖景物「構件」。它們以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藝術語言,以其數學上的明朗性,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以其適度的比例,精密的結構,給人以猛烈獨立性和整體性有機統一的和諧感,以其孤高聳天,靜穆安閒的勢態,給人以偉大的崇高的美感昇華。
  
說得再具體一點,西湖古塔的美感性在於和佛寺組群、園林建築、山色水光的統一上。它們以突兀而出的豎向建築,直插藍天,從而打破了平緩的風景格局,成為勝景的重要標誌物;它們顯露雄姿倩影之處,往往是風景薈萃美不勝收之地,故爾使景觀得以錦上添花,秀中出廳;它們既是賞景的目標點,又是賞景的出發點,所謂可觀可登,正是西湖古塔與三面雲山融為一體的「靈犀」所在。
  
吳越五王,全都篤信佛教,首府杭州建塔之風由此大盛。無論是至仿沿存的六和塔、保淑塔、白塔、靈隱寺雙塔,還是湮滅無尋的城南塔、南高峰塔等等,都是那一時期所肇建的。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十五「僧塔寺塔」中擇要記載的杭州古塔有38座之多,其中磚塔、石塔、鐵塔無不有之。
  
除了宗教的緣由之外,世俗功利的考慮也是這一時期大興土木建塔的主要動機。譬如,六和塔是為鎮壓錢塘江潮而建;雷峰塔是為慶賀王妃生子而築;吳越國主錢淑赴開封晉見宋太祖,為祈求他能平安歸來,「保淑」塔應運而生。
  
無言的古塔,也是多情的歷史見證。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豪放的草原風情——內蒙古
江南三大名樓之岳陽樓
青藏高原上的粗曠風情——青海
以山而兼海之勝——普陀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