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菜公坑燒炭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23
標籤:

「菜公坑燒炭古道」是山界陳岳前輩所探勘出來的一條古道路線。雖然這條古道與山界所熟知的「菜公坑古道」路線有所重疊,但「菜公坑燒炭古道」菁華之處,如石厝、燒炭窯遺址、菜公坑瀑布等,並未在傳統的「菜公坑古道」範圍內,我實際走過後,亦傾向於視「菜公坑燒炭古道」為另一獨立的古道路線。就人文內涵而言,「菜公坑燒炭古道」顯然的比大眾熟知的「菜公坑古道」更具有古道的特質。山友走「菜公坑古道」時,不妨順訪「菜公坑燒炭古道」,可使行程內容更為豐富。

走「菜公坑燒炭古道」,可以從大屯自然公園附近的菜公坑山第一登山口出發,由上往下走,或是由三芝鄉北新莊走百拉卡公路(101甲)至菜公坑聚落,由下往上走。

我是由菜公坑聚落出發,由下往上走。大約在百拉卡公路(101甲)的1.4公里處,轉入菜公坑路,然後一路直行,過「菜公坑86號」民宅後,附近有一福德祠土地公廟。我停車於廟前路旁空地,整裝後,由廟後方的農園小徑上山。這裡也是「菜公坑古道西線」的登山口。我上次在這附近探察時,曾見福德祠廟後方樹枝掛著登山條,這次來時,登山條已被清除。

我在農路小徑摸索一陣,才發現應走農徑右岔路的小徑。爬上小徑後,接一條水泥步道。這時才發現,這條水泥步道是從「菜公坑86號」民宅旁的「慈龍宮」上來的,其實不必辛苦走這條小徑。或許因為這樣,農民才把登山條清除掉,不希望登山客經過他們的農園吧!

約走十分鐘,來到上方的柏油路,附近有幾戶人家,這裡是屬於「頂蘇厝」(上蘇厝),至於剛才我停車的福德祠附近則是「下蘇厝」。這條水泥步道,據陳岳前輩的考證,也是昔日的古道。早年菜公坑聚落居民的祖先葬於烘爐山,他們是走這條山路前往烘爐山掃墓,陳岳前輩稱這條通往烘爐山的古道為「稜隔尾古道」(或「烘爐山古道」),山界則稱這條路線為「菜公坑古道西線」。



我沿著柏油道路走往頂蘇厝聚落,從路上遙望菜公坑山,翠綠的山巒有粉艷的櫻花樹點綴其間,景色翠艷怡人。前方右側「菜公坑84之2號」民宅旁則有樸拙的古厝及綠蔭大樹。不久,走至路底,遇左右岔路,岔路處有一棟二層樓的水泥洋房。右岔路為寬大的泥土產業道路,左岔路為山徑,路口有登山條。其實這兩條路殊途同歸,都可通往「菜公坑燒炭古道」。走山徑的路程較短,我取左行,進入山徑。

山徑先經過一片開闊的樹苗地,隨後進入森林裡,山徑漸陡。不久,路右側出現密集的竹林,一路延伸,左側則有層層駁坎遺跡。約走十二、三分鐘,山徑與剛剛右岔的泥土產業道路會合,附近有一座方形的白色水泥儲水槽。儲水槽附近又有一條山徑來會,是「菜公坑古道」的東線。

從水泥儲水槽繼續前行的這段路,既是「菜公坑燒炭古道」,也是「菜公坑古道(東線)」。這段古道沿著山腰線而走,寬闊而平緩,林蔭怡人,沿途有不少相思樹。行走於其間,既舒適,又悠然。若單獨抽離這一段古道來與陽明山國家公園其它古道互相票選比美,我想這一段路應可名列前茅。

約三、四分鐘,路旁出現第一座燒炭窯。我遠遠就看見有幾位遊客在燒炭窯遺址外參觀。走近時,發現是一位國人帶著四位外國朋友,有老有少,在參觀燒炭窯遺址。這令我有些驚訝,菜公坑的燒炭窯有這麼出名嗎?後來詢問,原來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一座燒炭窯遺址,他們只是路過發現而好奇停下來參觀。這座燒炭窯的外觀完整,位置又明顯,經過這裡時,很難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停留在燒炭窯攝影時,他們一行人已先繼續往前走。接著,我也繼續前行,路段漸有起伏,但起伏平緩,走來不費力,沿途漸多駁坎、埒牆等農墾遺跡。約十分鐘左右,發現路左側疑似有岔路,進去探了一下,路徑變為模糊,於是折返;繼續前行,約六、七分鐘,前方出現Y型岔路,左岔路往溪谷方向,岔路口不明顯,我於是往左下探路。一進入左岔路,路徑變為清晰,果然就是「菜公坑燒炭古道」,沿途出現有登山條。從這個Y型岔口起,「菜公坑燒炭古道」與「菜公坑古道(東線)」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

進入燒炭古道,往溪谷的方向,漸聞水聲。約兩分鐘,抵達溪谷,發現剛剛遇到的這一行人,也來到這處溪谷。他們只停留在溪谷,我則越溪至對岸,繼續探訪古道。越溪後的溪畔草叢間有廢棄的石砌殘牆,可能是昔日農民來此拓墾時以石頭砌疊的農寮,廢棄已久,樹木及樹根已盤據於殘牆及屋基之上。

殘牆遺址附近有一條明顯的路徑,我在路旁發現一座燒炭窯,外觀完整良好。我繼續循著這條山徑往溪流上游的方向前進。山徑的路況不如「菜公坑古道」,但還算清晰,但不久之後,路況便轉差,上坡的山徑有錯落起伏的小岩石,樓梯草又繁密,林間幽幽,我心稍猶豫。這時抬頭卻見前方有「岳峰古道」的登山條懸掛枝頭,受此激勵,提膽繼續前進。

幸好能堅持到底。再往前走沒多久,就抵達了菜公坑瀑布。附近又有一座燒炭窯。這座燒炭窯外觀也相當完整。我從燒炭窯小徑走往瀑布下方的溪谷。

菜公坑瀑布高約兩層樓,為垂直型瀑布,瀑形有點像外雙溪的聖人瀑布,但規模較小。瀑布的右側山壁有繩索垂降下來,可能是來此溯溪的登山客所綁的。瀑布下方的溪谷冷清幽緻,只有瀑聲淙淙而響,大概少有遊客來此一遊。瀑布上方則有塑膠水管引水往山下,而我沿途走來,也有看見林間有隱隱約約水管線。



從越溪之後開始的這條燒炭古道,一路走來,有石厝殘牆,有燒炭窯遺址,有水管管線,最後抵達菜公坑瀑布,沿途所見確實比山界常走的「菜公坑古道」傳統路線還更有古道的感覺。這其實也很合理。菜公坑聚落位於山區,先民在此落腳生根,得先取得穩定的飲用及灌溉水源,在溪岸拓墾及找到豐沛的水源,是在此安身立命的優先任務,所以才會闢出這條古道,也留下了這些人文遺址。

至於山界目前所稱的「菜公坑古道」,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古道調查則認定它是日據時代的造林道路。陳岳前輩在菜公坑做田野調查訪問亦得到相同的結果。日據時期日本人曾鼓勵當地居民在烘爐山一帶種植烏杉,並在山腰闢了一條運杉仔路,以運送木材下山。我上次走「菜公坑古道」,沿途亦曾看見柳杉等人工造林的遺跡。而陳岳前輩探勘發現這幾座燒炭窯及石厝殘牆,則可確認「菜公坑燒炭古道」的歷史遠較「菜公坑古道(林道)」悠久,至少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或是更早以前。

這條山徑還可繼續往上走,但愈來愈陡,根據陳岳前輩的資料,這條山徑可通向大屯山登山口的方向。今天我能走至菜公坑瀑布,尋到三座燒炭窯,已心滿意足。後續的山路應已超越「菜公坑燒炭古道」的範圍。先民沿溪岸闢路至此地,是為了來開墾、燒炭或取得水源而已。

折返而行,回程速度快,約七、八分鐘,就回到剛才越溪過來的石牆遺址。小徑往下游的方向也有路。於是我轉往下游探路,兩、三分鐘後,路徑轉為陡上,似乎要翻過眼前的山頭。我看陳岳前輩所寫的記錄,這條山徑可通往大屯溪古道。他當年初走此路時,路況不好,得沿途揮刀闢路,將埋沒於蔓草中的古道找出來。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今日雖只探索一小段,發現路跡還算清晰,也看見了一些零星的登山條,我想這條古道應該不會再被埋沒了。路雖然不難行,但我今天並沒有打算一路前進到大屯溪古道。



木炭曾經是昔日家家戶戶生活的必需品,燒炭這個行業也曾是必要的民生產業。我想這片山區的山林幽處,應該還隱藏著不少燒炭窯遺址,日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山友走訪這個區域,應該會有愈來愈多的燒炭窯會陸續被發現吧!

我折返至石牆遺址處,然後越溪回到「菜公坑古道」,循原路返抵白色水泥儲水槽。接著,我改走「菜公坑古道」的東線山徑下山。東線的岔路口被另一新建的白鐵小水塔擋住。若初次來此地,稍不注意,可能會錯過水塔後面的這條小徑。

東線的山徑沿途有高大的竹林,竹蔭幽意盎然,也有樹形優美的楠樹。後段路較陡,幸好是走下坡路,所以省力而迅速前進,出口接上一條寬闊的泥土道路,附近山坡一片光禿空地,農民正準備開發為種植樹苗的園圃。沿著泥土道路往下走,接上柏油路,來到附近的「菜公坑88號」民宅。從山腰的水泥儲水槽來到這裡約二十分鐘。

從「菜公坑88號」民宅往下走,一會兒就回到了我今天出發的地點福德祠。這樣走一圈燒炭古道,總共才花兩個多小時而已,還有餘力閒情,於是在下蘇厝閒蕩,拍聚落古厝照片。

今天這種走法很輕鬆,也很夢幻。若走傳統的「菜公坑古道」,從大屯自然公園下至菜公坑聚落,然後再爬回去,一般人或許會嫌遠嫌累;但若從三芝方向前來菜公坑,只探「菜公坑燒炭古道」,則路線簡短,爬升高度也低矮許多,路線輕鬆,菜公坑有古厝可尋幽,燒炭古道則有三座燒炭窯、一處清澈溪谷及幽雅瀑布可賞,路線夢幻而迷人。

當然,這是旅人的思維模式,若是山界豪傑人物,動輒可連走大屯溪古道、菜公坑古道,並順登烘爐山,而山界普通的好漢,至少也能輕易連走菜公坑古道及菜公坑燒炭古道,對於我這樣斤斤計算、柿子挑軟的行程安排,恐怕也會啞然失笑吧!

旅遊日期:2005.03.25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行旅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平溪.幼坑古道
侯三公路.夢幻瀑布.三瓜子隧道遺址
百六戛古道(百六砌古道)
單車漫遊: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