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幼坑古道

Tony 撰文、攝影、繪圖

人氣 14
標籤:

幼坑古道在我的行程計劃裡已擺很久了。我認識的幾位山友都已走訪過這條古道,拍回不少撩人心弦的照片。這條路線所以吸引人,我想是因為它集合了許多迷人的因素。其中,光是平溪線的鐵道、基隆河的壺穴就已令人陶醉,更何況古道沿途還有小橋流水人家,竹林、幽徑、古厝、古碑,都能滿足旅人尋幽探微的渴望。

幼坑古道位於平溪線鐵路大華站、三貂嶺站之間,可從大華站或三貂嶺站出發,翻越兩地之間幾座小山丘,路程時間約兩個小時。

上個月我初次走幼坑古道,從大華站出發,卻一開始就走錯方向,花了一個小時,才順利找到幼坑古道,而中途又走錯路,最後半途而廢,原路折返。其實幼坑古道的路徑清晰,我怎麼會迷路呢?這大概是所謂的「路不迷人而人自迷」。

今天則改由三貂嶺車站的方向走幼坑古道。古道登山口在三貂嶺車站附近碩仁里社區「魚寮路174號」的民宅旁。門牌清楚,所以很容易可以找到登山口(註1)。從174號民宅旁的石階往上爬,先翻過魚寮山,然後下抵「三清觀」,正式進入幼坑古道。若不想爬魚寮山,更便捷的方式是直接穿過平溪線的「幼坑隧道」,出隧道就到達「三清觀」的附近。



「幼坑隧道」長300公尺,是平溪線最長的隧道,從這頭看不見對面的隧道出口。若要我獨自走入這黑暗的隧道裡,我寧可爬過魚寮山。更何況魚寮山並不高,翻越這座山大約只須二十分鐘。中途還另有岔路,約五分鐘路程,就可登上魚寮山的山頂基石處。爬上了魚寮山,看見一顆建設廳礦補2007號基石。雖然山頂展望平平,但路程如此短,若不順便登頂撿基石,則不近人情,也有違山界的風俗習慣。

從魚寮山下來,來到「幼坑隧道」的另一頭,「三清觀」就在附近,但只是一民宅改裝的寺廟,其貌平平。平溪線到了這裡出現隧道群,「幼坑隧道」之後,還有兩、三個小隧道。我趁沒火車時,走進隧道口,拍這鐵路連環隧道的風景。這個路段的鐵路前後都有隧道,顯得與世隔絕,獨立而幽靜。

過小鐵橋越溪,開始進入幼坑古道,緩緩上坡行。約五、六分鐘,來到一空曠處,有農民開墾的菜園,這附近也有岔路可爬往幼坑山。繼續前行,為平坦的山腰路,約五分鐘,又經過一片農園,有農民種植的咖啡樹,農地放置不少水桶。咖啡樹是一種會搖錢的經濟作物。雲林縣「古坑」咖啡聞名全國,熱賣到供不應求,平溪鄉若能急起直追,或許未來北部也會有「幼坑」咖啡。菁桐一帶的106公路沿途有不少店家經營露天休閒咖啡廳,都是潛在的可能買主。幼坑農民若能用心裁培,或許這僻壤的山林地,有一天也飄散著濃郁的咖啡芳香。

續前行,古道好走,林蔭間,陽光灑射,光影晃蕩。未遇遊客,不聞鳥語,只有微風招引林葉微微沙聲伴我前行。約六、七分鐘,出現竹林處,有左岔路通往「幼坑山及大平林山」。再往前走一會兒,看見左側有一條小徑,進去探一下,來到「幼坑2號」民宅。這處民宅已荒廢,殘破不堪。或許是山林拓墾辛苦,收入又微薄,農民迫於生計而不得不搬離此地。

從民宅走回到正路,繼續前行,變為下坡路,沿途有竹林。約三分鐘,抵達一小水泥橋,過橋,溪岸附近有殘遺的駁坎。此地平坦寬闊,於是在此地用餐。餐畢,休息後,繼續前行。古道沿著乾溪谷上行,溪谷陰溼,大小不一的岩石鋪成的石階佈滿青苔,小心而上。約兩、三分鐘,路旁有一青苔斑斑的界碑,扁圓的岩面刻著「臺北州基隆郡」。這塊界碑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山友蕭郎、法賓老師走這條古道時無意間發現的(註2)。

這「界碑」為何設立於此?這裡並不是郡與郡之間的交界處,頂多是庄與庄之間的分界點而已,但碑石卻只寫著「臺北州基隆郡」,刻字的字體不像官方正楷書寫的方式。我猜測可能是昭和七年(1932年)時,平溪庄由「臺北州七星郡」改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註3),所以有人特別在這條古道立石刻字,讓往來的居民知道此地的行政區域已改隸屬於基隆郡。這樣猜不知對不對?(註4)這塊界碑的碑面朝向溪谷,又已青苔斑斑,路經此處,若稍不留意,就可能不會注意到這碑石。往上走,約五分鐘,來到了鞍部。這裡也豎立著一塊較小的岩石,背後似有刻字痕跡,但斑駁模糊,無法辨識,也無法確認是否為界碑。

由鞍部往下走,出現幾棵柳杉。幾分鐘後,來到下方平緩處,右側的樹林內有幾間廢棄的屋舍,只剩半頹的紅磚殘圮被蔓草侵繞。這時看見一位山友自前方而來,我們互相打招呼,他是從大華站走過來的,是我今天在這條古道上唯一遇見的山友。我們在廢棄屋舍旁聊了一陣子。聊天之際,前方又出現一位老農民,他是來這廢屋的附近劈草整理林地。

與山友道別後,我進入這廢屋遺址的區域,發現更裡面還有一間較完整的石造屋,格局不像是一般民宅。後來問老農民,他說是礦工的宿舍,以前這一帶曾經採過礦。這間礦工寮的門牌為「幼坑12號」。

繼續往前走,過一小鐵橋,往上走,古道與一橫切的水泥步道交會。這裡有一戶民宅,一條龍的格局,門牌為「幼坑14號」。原來這位老農民就是「幼坑14號」的屋主,他說這間房子現在沒人住了。他已搬至台北縣三重市,今天天氣好,所以抽空回來整地,在這附近種一些農作物。

「幼坑14號」門前這條橫向的水泥步道,往上或下走的方向都可抵達大華車站。往上走,可到抵達「幼坑23號」、「粗坑2號」民宅,是一般山友所走的古道路線,但繞得遠,先爬上,再繞下,才能到達大華車站。我認為不如直接由「幼坑14號」往下走,可接平溪線鐵路,然後走鐵軌至大華車站。雖然會錯過兩間民宅古厝,但走平溪線鐵軌的這條路線,沿途有鐵路、溪流、瀑布、壺穴等美景,所得足以補償所失。



我選擇直接往下走,沿途經過一兩間廢棄的民宅。不久,遇右岔路,有一拱橋跨過溪流,橋對岸有小徑可繞回「幼坑12號」的礦工寮。溪流兩岸則都有小徑可往下走。我選擇左邊的水泥步道繼續往下走,不久溪谷出現一小瀑布,瀑下有小潭,於是來到溪谷小潭旁稍休息。以水沖臉,清涼舒暢,然後繼續前行。這時發現前方路旁有一座小廟,走近看,是一座有應公廟,廟身青苔累累,廟旁還有一石頭公,一樣是一身青苔,有應公廟後方則放置了幾個金斗甕。

前面不遠處就是平溪線鐵路了。鐵路在這裡橫越這條基隆河支流的溪谷,穿過隧道往大華站而去。橋下的溪谷上游處有一瀑布,無步道可抵達。我找路下切到鐵路橋下,再溯溪爬上去。由於下切不當,小腿撞石,紫青一塊,使我賞瀑的心情變成微酸。

爬回到步道,來到鐵軌附近。查看火車時刻表,先等不久之後的一班火車過去,然後從容悠閒的步行於鐵軌,走往大華站,先後穿過兩個短隧道。出第二個隧道時,右側有小徑通往下方的基隆河溪谷,這裡的溪谷就是著名的「大華壺穴」。步道往下的中途有一小平台,塑立著兩個高中生的人面雕像,雕像面對著基隆河的深潭。基座則刻著「捨生取義」四字。十九年前,這兩位高中生與朋友來此戲水,朋友不小心溺水,兩人情急而義勇下水救人,結果三人同遭滅頂。

這裡的溪流湍急,潭深不見底,有一簡易鐵橋越過岩間的深潭,可通往對岸。對岸有步道通往野人谷,可接三貂嶺瀑布群的路線。

我慢慢沿著鐵軌走回大華車站。大約走了十二、三分鐘。我喜歡走鐵路的感覺,算是一種童年的回憶吧!讀國小時,我每天走鐵軌去上學。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對鐵軌的感情其實比對火車還來的深。

沿途鐵軌的左側有三條石階小徑可通往上方的農家,都可通往幼坑古道。我上次走幼坑古道,因為迷路,所以後來都闖遍這幾條小路。迷路也有迷路的收穫,我所繪出的幼坑古道地圖因此而更能觀察入微(註5) 。

來到大華車站時,離火車到達時刻還有二十分鐘,坐在空蕩的售票亭前休息。大華是寂寞小站,只有幾位遊客在等火車。其中包括了一位導遊帶著三位新加坡觀光客來遊平溪線。我訝異於他們會選擇大華站下車。或許是隨意的漫遊平溪線吧!

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多數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一種很都會化的人工生活環境裡,或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會羡慕及嚮往平溪線這種質樸的鄉間小鎮風情吧!可惜他們遠道而來,只是匆匆趕場的來一段短暫的鐵道之旅而已,他們若有機會更深入平溪線的溪流、瀑布及古道,我想他們對於台灣應該會有更進一步的羡慕與嚮往。

旅遊日期:2005.03.16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日本小豆島騎單車吹海風 紓壓好逍遙
單車漫遊: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