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已無梁漱溟

傅國涌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6月16日訊】梁漱溟被譽為“最后一個儒家”,熟悉他的美國人馬歇爾、司徒雷登稱之為“中國的甘地”,他對東西文化的認識,他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他為抗日救國奔走的熱忱,他參与創建中國民主同盟、致力于推動國共和談等言行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關于他已經有無數人寫過無數的文字了,包括大部頭的傳記、評傳,然而重點都放在他1949年或者1953年之前的思想、活動上,也就是他的后半生,對其晚年的人生和命運語焉不詳。大陸學者劉克敵曾研究過陳寅恪,但他對梁漱溟一直有著特殊的情怀,他的故鄉山東鄒平就是當年梁漱溟搞過鄉村建設的地方,早在20多年前他就讀過梁自費出版的著作《人心与人生》,當時時這位中國文化史上的象征性人物還健在呢。20多年后,他終于執筆完成了《梁漱溟的最后39年》。

1949年的梁漱溟其實只有56歲,對于未來還有著一肚子的雄心和大志,他在當年8月19日的日記中自負地說:“我于當前中國建國問題及世界文化轉變問題,自覺有其責任,更無第二人代得”。類似的話抗戰時期、香港淪陷、正在那里辦《光明報》的梁漱溟脫險歸來時也說過:“‘為往圣繼絕學,為万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自始至終,他都認為自己是問題中人,而非學問中人,知行合一,重視實踐,目光向下,身上有一种宗教徒一般虔誠的理想主義。所以直到生命之燈即將熄滅時,他面對“哲學家”的稱號,在1987年的一次哲學史學術討論會上誠懇地說:“我与哲學無緣。我不懂什么叫哲學。……我不喜歡哲學,我喜歡從事的是救國運動。……我一生的實踐,都是搞事功,主要是鄉村運動。”他的這番自白讓与會的文人雅士大跌眼鏡,也讓那些吃哲學飯的專家學者不無尷尬。

不過,嚴格地講他的事功都只是前半生的事,說“一生的實踐”并不准确。從1950年進京之后,他一生的事業實際上已結束,他不可能再去從事鄉村運動,在以農民運動起家的執政党面前班門弄斧。特別是1953年他在政協會上發言為農民仗義執言:“生活之差,工人九天,農民九地,農民往城里跑,不許他跑。”并因此与十几年的舊交、同齡人毛澤東發生公開的“雅量”沖突,從此他由昔日的座上淪為批判對象,開始過起閉門不出的生活。

半個多世紀后,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寬對作者說,毛澤東1953年為什么會對梁漱溟大發雷霆有兩個原因,一是毛一直希望其父親參加政府工作,并以他在民主人士中的影響發揮作用,幫助推行各項政策,而他當時卻有看看再說的念頭,多次表現不積極,毛失望。二是民主人士對中共的政策不是那么服气,毛認為有必要給予警示。他的發言正好提供了一個机會,加上眾所周知的毛、梁關系,毛認為拿梁漱溟開刀、進行批判可以產生殺雞儆猴的效果。這個解釋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比較有說服力。

不過也因為梁漱溟早在四年前就中箭落馬,所以平安地避過了1957年,和他當年一同發起民盟的同伴几乎無一幸免。然而他照樣沒有躲過“文革”,他的家被紅衛兵占領,罰跪、游街、批斗,古稀老人忍受了一切人身侮辱,但當他視同性命的手稿几乎不保時,他受不了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處境下,沒有參考書,憑著記憶,他以每天一千多字的速度,寫出了《儒佛异同論》、《東方學術概觀》,完成了《人心与人生》,多年后正是這本書感動了年輕的劉克敵。還有一件世人熟悉的事,1974年,當聲勢浩大、人人表態的“批林批孔”運動時,八十高齡梁漱溟終于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以兩個半天的時間侃侃而談《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价孔子》,公開直言“林彪沒有路線,……劉少奇、彭德怀有路線,他們有自己為國家、民族前途設想的公開主張,他們的錯誤只是所見不同或所見不對”。這些話放在今天稀松平常,在當時卻是危言聳听,迅速招來了小會、大會連續不斷的批判。但他始終不屈,而且留下了“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回答。

《梁漱溟的最后39年》提供了一個曾叱吒風云的知識分子漫長的后半生中許多重要的細節,從那些細節中窺見他的性格和時代的沖突、性格和命運的聯系,其實更重要的還不是性格,而是時代的因素,當然,從思想觀念層面上看,与顧准、林昭等相比,他對時代的認識并不是那么洞若觀火,但不能否認他身上的凜然風骨,那种“浩然之气”,他對接續中國文化的自覺更讓后人感嘆,“文革”風雨中,他面對浩劫,寫信向毛澤東求助時,關心的卻不是人身的安危,錢財、衣物的得失,而是手稿。他說抄家時被收去的書稿如不發還,就無法續寫,這無异于宣告他的死刑,在他看來人生一日必工作一日,失去意義的生活,雖生猶死,生不如死。梁漱溟的离去所留下的文化空白注定了將長久無人填補,他身上的那种風骨更是久違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醫院僅僅是賺錢机器嗎?
傅國涌:一個公章分三瓣和孫大午的“三權分立”
傅國涌:首家“文革博物館”出現之后
傅國涌:“北京門”事件并不是“科長專政”的例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