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二戰以來台灣統獨趨勢之變遷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鄭裕文2005年8月18日台北報導)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對於台灣來說,意味著日本殖民統治的終結和主權回歸中國的開始。然而由於國共內戰,共產黨控制了大陸,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台灣兩岸分裂分治的局面至今沒有改變。

在國民黨退守台灣初期,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依舊心系中國。反攻大陸,統一中國是當時國民黨的既定目標。1982年,台灣前總統蔣經國還在國慶大會上,強調以三民主義光復國土,解救大陸億萬同胞,當時距離國民黨遷台已有33年。

蔣經國說:“我們要結合海內外所有的力量,推進中國大陸,一舉摧毀大陸上的共產暴政,拯救大陸上的苦難同胞。”

*民進黨擊敗國民黨*

不過蔣家父子都沒有等到兩岸統一的那一天。1987年,在蔣經國去世的前一年,國民黨政府宣佈解除戒嚴,過去的反對派美麗島政團和黨外成員正式在台北成立“民主進步黨”。這個極具台灣本土性質、又兼具台獨走向的政黨,對國民黨政府多年來建立的威權體制進行挑戰,並且在13年後擊敗國民黨這個百年政黨,一躍成為台灣的執政黨。

一些觀察人士指出,謀求兩岸統一的國民黨之所以下野,而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之所以上台,原因之一就是反攻大陸的主張不但越來越不現實,而且在很多方面並不符合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甚至說,在國民黨反共復國的戰略目標下,台灣民眾的利益被犧牲,因此導致民心轉向。

董立文說:“為了這個任務,我們要犧牲的東西很多,我們不但要犧牲我們的民主,我們的自由,包括經濟,甚至包括社會生活的種種方面,都必須為了這個總的國家任務而被犧牲。”

*民主需求提升*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邱坤玄則認為,這是政治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民眾追尋一個與國民黨有所不同的選項,顯示民眾對民主的需求正在提升。邱坤玄說:“在這種大環境底下,教育和經濟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很自然的,我們的教育和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水平後,一般人民對於民主的需求就會增高。”

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正從勞力密集轉型到技術密集,國民黨政府逐漸把經濟政策從管制與保護轉變為開放與自由化。由於對外貿易的快速成長,到1987年台灣的外匯存底已經達到700億美元。經濟條件的改善,讓台灣人民不僅享受到富裕的生活,也開始積極追求政治的自主權。

台灣副總統呂秀蓮指出,台灣經過38年的戒嚴統治,很多人被關被殺,她自己也曾因為發表演說而坐牢。呂秀蓮說,2000年陳水扁和她當選正副總統,完全是因為民眾追求民主的力量。她說:“人民的力量是最偉大的,人民的需求才是國家的需求,誰能傾聽民意,能夠照顧更多人民的福祉,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國民黨節節敗退*

國民黨立法委員蘇起認為,95、96年的台海導彈危機對國民黨失掉政權有關鍵影響。在中國的軍事恫嚇下,台灣民眾越來越感情用事,一向強調理性的國民黨才會因此失利。

蘇起說:“民進黨那時候就提出台灣認同,台灣優先,尊嚴第一這種很有煽動性的口號,所以國民黨在內部的政治戰場上就節節敗退。”蘇起表示,帶著“台獨”標誌的民進黨上台執政,也讓兩岸關係的發展發生微妙的變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