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為哪般登陸加國從頭起

標籤:

閒話為什麼移民

移民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為什麼要移民?是每一個新移民或家庭都面對的永恆題目,儘管各自背景、經歷、志向有異,大家都在經常思索和討論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還有很多人為之困惑茫然,得失利弊、矛盾交織,記錄了漫漫移民路上的心路歷程。

筆者曾問過一個初抵埠的技術移民小家庭:國內目前一派欣欣向榮、機會多多,為什麼還想出來?他們顯然一言難盡:“唉!現在國內發展迅猛不假,但真要有所作為,沒點真本事很難!”他們所言的“真本事”不單指個人技能,更多的是說關係、門路和手段。

本人還有一個親戚,小倆口在國家部委工作,中等以上的收入,還有兩處住房,他們也在辦理移民加拿大,電話裏我勸他們三思後行,因為來到這裏,他們意味著擁有的一切將不復存在,面臨的將是失落,然後從零開始。不知他們是真明白還是假理解,回答籠統而不乏自信:“我們想會有發展的!我們還年輕,輸得起,也贏得來。”

還有一位商業移民的朋友,在國內也屬江湖人士,在社會各階層上下分翻、摸爬滾打20餘載,經過風雨、沐過彩虹,他的移民觀到乾脆明瞭:“中國目前是無序狀態,要麼將規範完善,要麼會社會動盪,對於自己而言,尋求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是當務之急,也是最佳選擇。”當然,他坦言不會放棄國內的事業,只是發展的起點和著眼點更高了。

就像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選擇也千差萬別,中國新移民雖然在全加拿大還是少數族裔,但從絕對數字看,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與當年漂洋過海、踏上謀生不歸路的先僑不同,具有更複雜的多樣性,他們不但有探索者的勇氣,更有現代人的意識,鳥擇林而棲,把自己看成地球村的居民,哪里利於個人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就在哪里安家立業,反之拔營而去。

為什麼要移民?每個人心裏都有桿秤,每個人的選擇都應尊重,但是,人生是個稍縱即逝的過程,人生最美好、也是最有利於社會和家庭的階段,不過在30歲到 50多歲這短短二、三十年中,如果這二、三十年中處於生活動盪、奔波,事業轉型、重組,家庭的分離、分居,得失利弊,應有權衡。

無權評論別人,僅將自己個人的移民心得分享如下。

移民選擇 決不人云亦云

回首移民路,漫長而曲折,但至今無怨無悔,並慶倖當初的選擇。出國前我們夫妻均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是以我們的性格和追求,絕不適應那樣的環境。萌生移民的念頭于1994年,到1999年啟程來加,大約經歷了五年的努力和等待,這五年中,多少次出國的希望山窮水盡,由於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也多少次枯木逢春。這個信念就是,經過多年資訊積累、比較、研判,我們更嚮往民主、秩序、公益、和諧的社會環境,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同時也希望孩子能有較為理想的成長環境,將來成為樂觀、健康、單純的人。

我們整個辦理移民的過程,絲毫沒受外界的影響,雖有天花亂墜的鼓動,也有不無惋惜的勸阻,我們均一笑了之,恪守自己的立場,相信自己的判斷,堅持自己的選擇。

適應新生活 豐富人生閱歷

最初幾年的適應階段,是新移民都經歷的,每天都會面臨新的挑戰,現在想想當時雖然有些難,但也走過來了,這段經歷也算人生過程中精彩的一頁。兩三年中我曾幹過十來種工作,全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而且大部分工作我都能幹得很到位。

我覺得勞動本身就是快樂的,當你從什麼都不會,到完成了生產定額,並向社會提供了經你手出去的合格產品,對得起老闆給的那份工錢,也撐起了一家人的基本開銷,這種人生價值的體現,要大大重於處心積慮地討好領導,忍氣吞聲地做人十幾年,才被提拔個科長級職員。人各有志,價值觀不同。

本人並不是鼓勵新移民都安于從事簡單勞動,只是說明在移民初期做些體力活並不是不能接受的,在熟悉和適應社會後,新移民都會調整自己,逐漸趨於適合自己的社會位置,使自己更能發揮專業專長,這是不爭的事實。

追求精神生活 享受自然環境

或許天性浪漫、富於感性的人都會偏愛加拿大,這裏有中國國內難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說藝術節、文化展常年不斷,就是社會整體的文化氛圍也非常濃郁,這正是我們所理想的。

這裏有最為完善的公共圖書館、上映全球最新影片的影院、品種繁多的唱片書籍商店、流派各異的畫展畫廊、收藏豐富的各類博物館、風情獨特的餐館小店,這些都是我們所鍾愛的,時常留連其中。能盡情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我們移民加拿大的巨大收穫。

加拿大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自然環境,更讓我們心情舒暢,生活在這理想的家園,會有寵辱皆忘、心曠神怡之感。我們喜歡這裏的春綠秋紅、夏雨冬雪,四季分明,感受不同的心境。

總之,移民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主要看自己的生活體驗。加拿大到中國的空中航線快捷而便利,留下,還是回去?再不是一個天大的難題。文章來源:世界日報

相關新聞
棒球有愛 許添燦奉獻基層
大學生赴泰緬邊境 體驗海外志工生活
雙姝奮鬥10年 搶救瀕危達悟語
司馬德:飽受歧視的農民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