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無題

——爲活在新聞史中的“冰點”而寫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2月1日訊】2006年1 月25日一早,我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雁蕩山腳下,陪年邁的父母一起過中國新年。當天晚上,有朋友來短信說,《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被封殺了,問我是否知道。我當時還將信將疑,說消息來源可靠嗎?不一會發來的短信說,這一消息已從“冰點”主編李大同先生的博客上得到了證實。在電視螢幕和報紙刻意營造的歡天喜地氣氛下,“冰點”終於沒有熬過寒流襲人的冬天,在汪洋大海般的歌舞升平中悄悄被掐死了。作爲“冰點”的讀者,我爲“冰點”的淪陷感到傷心,山中的夜是那麽黑,燈光是那麽黯淡,我默默地走到屋外的院子中,擡頭看天,夜空中佈滿了我久違的星星,如同閃爍不定的眼睛,注視著大地蒼生。我不知道,在這個是權勢通吃的世道,“冰點”的消失是不是像流星一般,沒有多少人會在意,沒有多少人爲此痛心。但我依然深信,“冰點”的被虐殺不是它的死亡,不是它的終結,因爲“冰點”的生命將長留在激蕩的中國新聞史上。

就在我下鄉的前夕,我剛剛爲李大同的新書《冰點故事》寫過一篇短評,同時,我在應約爲香港《開放》雜誌2 月號寫的《大氣候下的傳媒生態》中曾寫下這樣幾句話:“放在整個報業史上來看,《冰點》或許算不得什麽,它關注的那些問題也不是驚心動魄、刀刀見血的,但在今日的一片淺斟低唱中,它始終堅持鐵板琵琶、大江東去,時不時讓人眼睛一亮,這已經是十分難得了。《冰點》創造的輝煌讓同業嫉妒、羡慕,愛之、恨之?或許各種感情都有,但不得不承認,在一片肅殺的嚴寒的大氣候下,它的挺住本身就是奇蹟”。

今天,當我返回城裏,在電腦上敲下這篇遲到的小文時,“冰點”消失的傷痛已淹沒在鋪天蓋地鬧新春的煙花和爆竹聲中,但是,我沒有淚水,因爲所有的淚水早已被記憶風乾。我只知道我不能忘記那個日子,2006年1月25日。儘管在中國,這樣的日子實在太多了,多得我們常常喘不過氣來,從歷史到現實——我記起了1926年春天,邵飄萍被軍閥殺害、《京報》被封門;我記起了那一年夏天林白水被軍閥槍殺;我記起了1933年12月16日,發行15萬份的《生活》周刊被國民黨當局封閉;我記起了1934年11月13日,如日中天的《申報》老闆史量才在滬杭道上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我記起了1946年10月31日,鄭振鐸主編的《民主》周刊在國民黨當局的打壓下站著走完了全程;我記起了1947年5月上海《文匯報》的被查封,1948年7月針對南京《新民報》的封殺令,還有12月《 觀察》周刊的關閉……真正是“長夜難明赤縣天”,中國新聞史就是一部悲壯動人、長歌當哭的歷史。

除夕之夜,一位從未謀面的大學生朋友來短信祝賀:“多事的一年走過,我們又進入下一個四季的輪轉,然而現實仍是那麽暗淡。希望中國嶄新的時刻不會太遲,我們的笑容不再沈重,還能尋到一絲溫暖陽光。”確實,回首風波詭譎的2005年,我們能想起的是河北定州的血案,是連接不斷的礦難,是廣東汕尾的槍聲和孤兒寡母的哭泣……2006年中國新年前夜,“冰點”的淪陷預示著我們等來的又將是暗淡無光的一年,“嶄新的時代”何時才會到來,“溫暖的陽光”何時照臨這個苦難的民族,沒有人能回答我們。

這一刻,面對“冰點”凋零的冬天,我已經不想重複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只想寫下詩人黃翔的名句:即使只剩下一根骨頭/我也要哽住一個罪惡時代的咽喉。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湧:「小人得志」
關注郭飛熊:杭州網友召開「太石村事件」討論會
傅國湧:悲觀是無濟於事的
傅國湧:一個外國記者眼裏的近代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