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卿:中國的言論自由再受衝擊

劉慧卿(前線立法會議員)

標籤:

【大紀元2月16日訊】中國的言論自由再一次受到嚴峻考驗。上月互聯網搜尋器供應商Google放棄保護言論自由及維護資訊開放的原則,以換取龐大的中國互聯網市場。Google一直為內地網民提供簡體字版的搜尋器,但由於該搜尋器的伺服器安放在美國,中國政府只能用防火城去過濾敏感資訊,這過程亦減慢該搜尋器的搜尋速度,影響Google的服務質素。為加強搜尋器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Google決定把伺服器搬到中國,但代價是要移除部分敏感的資料,其用戶再不能透過Google.cn搜查到有關民主改革、台獨、藏獨、法輪功及六四大屠殺的資訊。

國際社會不單對Google的行徑感到震驚,其決定亦引起熱烈討論,有評論者指外國互聯網企業如果想在擁有一億一千萬網民的中國市場上立足,便要在北京面前卑躬屈膝,放棄維護人權自由的立場。事件發生後Google 的座右銘「不作惡」(Don’t be Evil),被戲謔為「不應偽善」(Don’t be Hypocrites)。

一月二十六日倫敦金融時報的社評指Google與中國政府的交易犧牲了道德的理念:「隨著龐大而具潛力的中國市場不斷開放,揭露了西方政府及跨國企業的偽善。這些政府及企業不斷批評細小國家如緬甸及津巴布韋的人權狀況甚至對他們進行制裁,但對中共卻少有類似的抨擊。」

面對批評,Google發表的聲明辯稱:「移除搜尋結果是違背了Google的信念,但不提供資訊會更加違背了我們的信念。」

國際社會雖然抨擊Google的做法,但不得不承認Google對比其它互聯網服務競爭對手如微軟及雅虎的做法已較開明。

微軟去年開始禁止內地網民使用民主及自由的名字作為網路日誌(blog)的名稱。雅虎除嚴格控制搜尋內容外,更向中國政府提供內地記者師濤的電郵內容,導致他被重判十年徒刑。與其他對手有別,Google在搜尋器內會通知使用者,其網頁是根據國內的政策及法律過濾部分搜尋結果。

自我審查的風氣在香港日盛,Google事件令人感到痛心及失望,因為很多香港人希望看見一個開放、自由及民主的中國。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並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但中共政府動輒部署數以萬計的網警防止人民瀏覽敏感的資訊,這缺乏信心的做法實在令人感歎。因為這不是一個國際大國應有的風範。言論自由是受到中國憲法所保護,但事實上中國人民只能享受當局准許的自由,這並不包括言論及出版的自由。

在封閉的政權下,國內仍有勇敢的新聞工作者不怕犧牲地捍衛新聞及發達自由。過去數月,國際及本地傳媒披露有內地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因揭露社會的不公及報導敏感議題而受到查封及拘捕。《中國青年報》的特刊《冰點》上月亦成為中宣部打擊的對象。

Google、微軟及雅虎的舉動已經削弱國內言論自由的發展。但從正面來看,國家開放,人民外出旅遊,增廣見聞,會加強對自由、民主的認識,因此,北京對表達自由的箝制將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2006年2月16日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美國互聯網巨頭面臨國會調查
競爭加劇  Google股價有腰斬之虞
古狗國際和中國網站搜索結果不同
中國封鎖資訊 Google成幫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