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梅:「精英」與「通識」

蔡淑梅

標籤:

【大紀元2月2日訊】差不多由懂得說話開始,小孩子就要上學讀書,接受「教育」,學習「知識」。但究竟他們在學校裏面,學到些甚麼樣的「知識」呢?當「有知」代替了「無知」之同時,「世故老練」亦在不知不覺間把「天真無邪」驅趕掉,難怪今天的孩子們,大多老氣橫秋,心事重重。

在教學資源緊絀的從前,能夠接受教育的不是精英、便是富貴人家,知識成為了少數人的專利,結果便是導致階級和貧富更加懸殊。如今,知識解放,再加上九年免費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理應是皆大歡喜,全民學識水平提升才是,但為甚麼因為教育而衍生的問題,卻反而是無日無之的呢?

看見學生因為讀書而愁眉苦面,看見家長為了子女的教育而憂心忡忡,看見老師為了教改而悲觀絕望,甚至憤而自盡,實在令人心痛不已!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大家都振振有詞,為這個病態的社會現象把脈,但是,一論爭議和「診治」過後,卻始終看不見「病人」有任何好轉的跡象,我們的下一代,應該何去何從呢?

教育的根本,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我們的腦袋雖然有無限的空間,但時間卻是有限的。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歲月本來就不長,為了應付繁雜的學習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下,他們又如何認識自我、發展潛能呢?太多的束縛,扼殺了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間,在一個預設的框框之內,又何來自由發揮的機會呢?孩子本來就是最具創意的動物,太多的限制,枯燥乏味的生活,又怎會令童年過得快樂呢?

要有所成就,讀書是唯一的途徑嗎?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人的喜好與才能固然有別,為甚麼我們要蓄意地去扭曲孩子的本能、把他們打造成一件件標準的製成品呢?難道讀書不成,就是死路一條?最令我驚愕的現象,就是有不少自己本身是教師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他們清楚知道教育政策的流弊,卻竟然無法擺脫制度的束縛,照樣把自己的子女推入火炕,為甚麼呢?

制度是死的人,而人卻是活的,若果不能適應面前的制度,便惟有繞道而行,換轉另一個角度,自然可以看到其他的出路,絕對沒有必要把自己困在一個死局裏面,自嗟自憐的!我並不同情那些屈服於制度的失敗者,但我十分可憐他們那種無奈和無助的悲哀。我極力主張保護孩子的自由空間,就是希望他們早點學習適應環境和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太多的照顧和呵護,衹會令他們更加依賴別人,進而助長一種不負責任的心態,這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絕對是有害無益的!

港英時代的精英教育、回歸後的通識教育,目的無非都是為社會培育多些人才、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但假如大家都衹把焦點放在經濟效益上面,而忽略了人文和德育的教養,結果便是製造了一大批「去人性化的專業機器」,令人際關係更加疏離和冷漠。今天社會上的領袖人才、專業精英,水準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至於將來的通識人才,究竟是學識更加豐富,還是通通都不識,我們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社會愈進步,資訊愈膨脹,我們要學習的知識便愈多;以有限的時間,我們便要重整一下舊有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知識不過是一件工具,供我們運用,而不是反過來被它束縛。一紙文憑,只能証明你在學業上所花的時間,卻不能反影你真正的學識;過分沉迷於考取文憑的數目,就只能反影出個人自信的不足。看看全球首富蓋茨先生,他就全不稀罕那一紙畢業証書了,可見大學畢業証書,也不是致富的必要條件!那麼,我們又何需執著於要求子女攻讀大學呢?

不愉快的學習過程,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慘痛的經歷,更會嚴重地防礙孩子健康的成長。懷疑好學,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練精學懶,反而是一種逃避與對抗的表現,順應孩子的本性,他就能發揮本身的潛能。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精英,本能上的求知慾,會幫助他們探索這個世界、帶領著他們成長。只要是他們覺得有興趣的事物,他們就自然通通都識,根本用不著大人操心,我們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忙碌與休閒
忙碌與休閒 人氣 15
生存的空間
生存的空間 人氣 1
《智慧的種子》與《種子的智慧》
蔡淑梅:講真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