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廚餘回收量攀升 環保署鼓勵民間設置堆肥廠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十五日電)強制垃圾分類全面上路後,台灣廚餘回收量已攀升到每日一千三百多噸,面對養豬用量屆臨飽和,如何開發堆肥用途已成為外界關注焦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張國龍今天表示,未來將鼓勵民間參與設置堆肥廠,以解決處理困擾。

張國龍今天赴立法院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就「垃圾資源回收與跨區域處理政策現況執行情形」進行報告。

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王榮璋(不分區)及中國國民黨籍立委林鴻池(台北縣)都質疑,廚餘回收量爆增,但廚餘養豬量卻已飽和,堆肥又沒有去處,難道民眾辛苦配合垃圾分類,到頭來廚餘仍一併丟到焚化爐去燒嗎?

張國龍表示,全國廚餘回收量每日約有一千三百三十噸,其中七成作為養豬用途,三成作為堆肥,餵豬雖然具有高經濟價值,但若無法落實高溫蒸煮處理,仍有傳播口蹄疫的致病風險,因此,未來將朝多元處理方式推動,希望透過「獎參條例」鼓勵更多民間業者投入設置堆肥廠,也已有台塑及永豐餘兩家業者響應。

據環保署統計,目前國內由環保署補助、設立的二十個堆肥處理廠,每日最大處理量約一百五十噸,未來若加入台塑東勢、楊梅兩廠,則可提昇到每日兩萬噸,足以應付國內所需,在此之前,張國龍說,將因地制宜,鼓勵地方政府推動簡易的堆肥設施,以吸收來自社區的廚餘量。

此外,目前全國每日清運約一千九百噸水肥,不過水肥處理廠每日最大處理量僅有七百四十噸,剩餘的水肥跑哪去,也是立委質詢的重點。

張國龍坦承,確實發現有不肖業者違法排放水肥,環保署除嚴格查緝、開罰外,也已經協調各地的污水處理廠,利用餘裕量代為處理,以避免河川受到污染。

不過質詢過程中,因為有媒體引述台灣團結聯盟立委尹伶瑛說法,指張國龍願為支持開徵綠色稅而「不惜丟官」,讓尹伶瑛與張國龍為了誰該澄清、誰該道歉,爆發嚴重言語衝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