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資源回收形象大改造 拾荒者變身環保生力軍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日電)拾荒者一向是資源回收通路中重要的角色,卻因工作性質特殊,總被外界認定為「社會邊緣人」,為扭轉這種負面形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去年起陸續提供個體拾荒業者工具,深入資源回收車到不了的巷弄回收,協助弱勢也重塑拾荒者形象。

環保署去年起,開始推動「資源回收形象改造計畫」,投入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經費,提供各地個體拾荒業者生財工具,如三輪車、手推車及反光背心、反光標示等安全設備,並輔導進入社區、大樓等地,從事資源回收工作,讓個體拾荒者成為清潔人力的新生力軍。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全國共有一百二十七個鄉鎮市參與形象改造計畫,並成功協助兩千兩百七十五位的拾荒者融入資源回收體系當中,獲得穩定收入。

「不要拾荒啦,否則會害我娶嘸某! 」,五十五歲、拾荒五年的陳翁鳳珠,回想當初投入拾荒工作時,小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怕丟臉、怕被同學瞧不起,但自先生三十年前受傷,失去工作能力後,即一肩扛起家中六口重擔的她,仍沿路撿拾資源物質變賣。

陳翁鳳珠說,原本每月變賣所得僅約新台幣三千元左右,常入不敷出,而自從加入了台中市環保局補助的「築巢安居計畫」,得到三輪車、口罩、手套、夾子、籃子及磅秤等生財工具,並順利到當地「牛津博士社區」從事拾荒及清掃工作,每個月平均可以收入約六千元,減輕了不少生活負擔。

環保署表示,國內資源回收市場,每年將近有五十億元的產值,不過在小型、中型及大型回收站業者的層層剝削下,個體拾荒業者的所得往往微乎其微,而透過改造計畫的補助、節省人力、成本及重塑企業形象等誘因,則可以將拾荒者納入大型回收業者的回收通路中,形成雙贏的政策。

由於初步成效不錯,環保署今年再度編列六千萬元經費,預計協助更多個體拾荒者,接受環保、安全、衛生等教育訓練,以具體的關懷行動,給予拾荒業者適當協助,讓業者回收時更有保障及尊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