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资源回收形象大改造 拾荒者变身环保生力军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钧凯台北二日电)拾荒者一向是资源回收通路中重要的角色,却因工作性质特殊,总被外界认定为“社会边缘人”,为扭转这种负面形象,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去年起陆续提供个体拾荒业者工具,深入资源回收车到不了的巷弄回收,协助弱势也重塑拾荒者形象。

环保署去年起,开始推动“资源回收形象改造计划”,投入超过新台币三千万元经费,提供各地个体拾荒业者生财工具,如三轮车、手推车及反光背心、反光标示等安全设备,并辅导进入社区、大楼等地,从事资源回收工作,让个体拾荒者成为清洁人力的新生力军。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一百二十七个乡镇市参与形象改造计划,并成功协助两千两百七十五位的拾荒者融入资源回收体系当中,获得稳定收入。

“不要拾荒啦,否则会害我娶呒某! ”,五十五岁、拾荒五年的陈翁凤珠,回想当初投入拾荒工作时,小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怕丢脸、怕被同学瞧不起,但自先生三十年前受伤,失去工作能力后,即一肩扛起家中六口重担的她,仍沿路捡拾资源物质变卖。

陈翁凤珠说,原本每月变卖所得仅约新台币三千元左右,常入不敷出,而自从加入了台中市环保局补助的“筑巢安居计划”,得到三轮车、口罩、手套、夹子、篮子及磅秤等生财工具,并顺利到当地“牛津博士社区”从事拾荒及清扫工作,每个月平均可以收入约六千元,减轻了不少生活负担。

环保署表示,国内资源回收市场,每年将近有五十亿元的产值,不过在小型、中型及大型回收站业者的层层剥削下,个体拾荒业者的所得往往微乎其微,而透过改造计划的补助、节省人力、成本及重塑企业形象等诱因,则可以将拾荒者纳入大型回收业者的回收通路中,形成双赢的政策。

由于初步成效不错,环保署今年再度编列六千万元经费,预计协助更多个体拾荒者,接受环保、安全、卫生等教育训练,以具体的关怀行动,给予拾荒业者适当协助,让业者回收时更有保障及尊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