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對貿易救濟措施界定不清WTO專家困惑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二日專電)低價中國大陸毛巾衝擊台灣相關產業,引發台灣高度關切與激烈辯論,但台灣對相關專門用詞使用鬆散,令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感到困惑。

對於如何因應中國廉價出口,台灣內部有不同主張,財政部已宣布展開「反傾銷調查」,也有人強烈要求引用針對中國的「過渡性特定產品防衛機制」。但許多人將過渡性特定產品防衛機制與「進口損害救濟」混為一談,到今天仍未釐清。

如台灣媒體報導,行政院今天表示,經濟部、財政部已經啟動相關機制,進行反傾銷調查、進口損害救濟等程序,就是最明顯例證。

專家指出,所謂的進口損害救濟或貿易救濟措施,包含了反傾銷、防衛措施、及反平衡稅與補貼三大項。而對中國的「過渡性特定產品防衛機制」,是中國在入會時接受的一種「特別」防衛措施,換而言之,也是進口損害救濟的措施之一。

根據這項規定,只要進口國認定中國進口增加,以致擾亂市場或有擾亂市場之虞,就可要求與中國諮商,如兩個月內無法取得滿意解決,就可採取防衛措施,不須經過反傾銷措施的調查行動。

WTO專家甚至指出,台灣部分人士使用「進口救濟防衛」措施,雖然比較接近,但還是不精確。他們認為,必須要明確引用中國入會議定書第十六節過渡性特定產品防衛機制,以與一般防衛措施有所區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