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國安報告 國家認同歧見 是國安重大困擾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二十日電)總統陳水扁就職屆滿六週年,今天在總統府網站上正式公布「二零零六國家安全報告」。報告將台灣國家認同分為四階段,並納入統獨兩極認同爭議,指出在族群多元與言論自由的情況下,形塑出不同背景的人民對國家認同產生歧見,「是造成國家安全上的重大困擾」。

報告指出,在台灣歷史脈絡下,整體社會對國家認同可概分為四個階段:

一、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可稱為「舊中華民國認同」。

二、一九四九年以後,以國民黨主政時期為代表,仍視大陸為我國領土一部分,稱為「中華民國到台灣」。

三、一九八八年以後,中國國民黨籍的前總統李登輝以「生命共同體」概念,在兩岸分治基礎上建立起的國家認同,稱為「中華民國在台灣」。

四、兩千年政黨輪替後,基於兩岸分治事實,以生活在台澎金馬所有人民擁有完整的國家主權及未來前途決定權的國家認同,可說是「中華民國是台灣」。

報告中提到,除上述四個國家認同的演變外,還有訴求建立新國家的「獨立」認同,以及主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統一」認同。現存於台灣的國家認同因而有「中華民國是台灣」、「獨立」及「統一」三種。

報告認為,國家認同最重要的構成因素為「族群」與「文化」,由於台灣過去施行威權統治與錯誤的高壓族群同化政策,隨著民主化加深,朝野政黨勢力與權力易位,造成不同族群的文化與集體權力意識抬頭,「直接牽引台灣內部多元族群對國家認同的變化與抗拒」。

報告中總結,言論的自由化直接衍生人民對國家的多重定義,形塑不同背景人民的不同國家認同,「是造成國家安全上的重大困擾」。

「二零零六國家安全報告」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台灣的新安全環境」、「國家安全的內外在威脅」、「國家安全策略」等,是國家安全會議首次提出的國家安全報告。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表示,報告具有對行政院制訂政策的「法定約束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