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黃禍」 中國沙漠化與沙塵暴問題

人氣 34
標籤:

【大紀元6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淳良台北特稿)今年四月中旬,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行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當各省市環保官員齊聚共商環保大計之際,北京已持續數日遭受沙塵暴天氣的侵襲,整個環保大會處於漫天飛揚的沙塵之中。

為讓與會官員體驗身處沙塵之苦,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改閉門會議慣例,特地將會議室門戶大開。他在致詞時說,「會場外北京正出現嚴重的降塵天氣,北京揚塵天氣已持續多天了,這雖然有氣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事實上,中國首都北京在每年入春之後,一般都會遭受來自中國北方的沙塵暴天氣。歷史上已有多次強度大、範圍廣的沙塵暴天氣侵襲這座人口超過一千五百萬的大城市。今年四月共發生七次嚴重的沙塵暴天氣。

受沙塵暴襲擊的北京城,簡直可以用「黃天厚土」來形容。沙塵飛揚時,只見天空一片黃濁色,能見度相當低,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地交通,更導致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行走在路上的人們也會明顯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有時還會傳出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

沙塵暴主要是來自沙漠化問題。沙漠化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那樣,其周圍的不毛之地以每年十至二十公里的速度擴大而造成沙漠化;另一種類型是森林地帶和耕地的植被遭到毀林、酸雨等的破壞而變成新沙漠。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沙漠化主要屬於後一種類型,即由於植被遭破壞而形成新沙漠,而且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從一九七零年代平均每年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到一九九零年代已上升到平均每年二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與沙漠已佔國土面積的一成七六,黃河的部分河段也因此出現斷水乾枯。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由於長期以來毀壞森林、過度放牧等人為破壞活動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已使得國有土地被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大舉推進的沙漠化所吞噬,這些土地不是一分一寸,而是數以萬公頃計。

據官方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五、六百億元,如計入間接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沙漠化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關係到中國的國家形象和聲譽。北京大學的一名林姓教授說,中國即將在二零零八年舉辦奧運,還將於二零一零年舉辦世博會,如果北京年年都遭受沙塵暴天氣的洗劫,當人們看到北京城被颳得灰頭土臉,大片國土被灰濛濛的沙塵籠罩,怎會不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形象和聲譽?

沙漠化問題也不僅是中國自己本國的問題,而且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鄰國的環保問題連成一氣,成為重大的國際問題。

一方面,颳到中國的塵沙有一部分來自外國,如蒙古和中亞;另一方面,越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塵沙又颳到東亞鄰國,甚至遠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

國際要求中國應盡早與有關國家就如何緩解、消除沙塵暴問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合作。總之,從沙塵暴和沙漠化問題來看,整個大自然環境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存與發展。

例如沙塵暴就是沙漠化與氣候異常互動的結果;沙漠化又是森林銳減與水資源枯竭的互動產物。隨著沙塵暴頻頻發生,將可能加快中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危機到來,這絕非聳人聽聞。

中國沙漠化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威脅到首都北京,為此,中國政府不僅制訂了許多因應對策,沙漠化也是每年三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議題之一,中國幾年前推出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中,有許許多多的重點政策都在對抗沙漠化,學者們也相繼研究這方面的議題,並對政府提出建言。

中國制訂的「二十一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中,就提及了防治沙漠化政策,其中第四項:生態保護和建設,其中的重點為管制開發、保護植被以及種植防風林,最末項是所有政策環繞的中心,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奧運。

中國政府在一份提交給聯合國的報告中指出,預計在十年內「終止由於人為力量而造成的新的沙漠擴張」。

為對抗沙漠化問題,中國築起了另一道「綠色長城」。這項計畫是參考美國在一九三五年的「防風林計畫」:建築一條寬達一百哩、由加拿大直至德州的樹林帶。幾年之後,該計畫使得空氣中的沙塵含量下降了百分之六十。

中國將建築起一條長達二千八百哩的森林帶用來防止風沙的入侵,這條綠色的防風帶將從北京的外郊一直綿延至內蒙古。

綠色長城的本身將由兩部分組成:其外是一條寬度在七百七十五呎到一千七百六十五呎不等的林帶,它會像籬笆一樣圍繞著沙漠地帶。

其內是一些耐沙質土壤的矮小植被。這個「新長城」需要種植超過九百萬英畝的樹林,其耗用資金將近八十億美元。

中國國土沙漠化的現況令人驚心,但其實是可以防治的,最重要的是停止導致沙漠化的活動,如減少土地負荷量,改善耕種方法,減少水土流失,並且透過恢復原來植被,種植既可擋風沙也能抓流沙的防風林,提高空氣和土壤溼度等方法,來逐漸改善沙漠化的情形。950603

相關新聞
李賢珍:這回總算見識到中共黨文化
內蒙污水炸彈驚爆 摧毀9座村莊
沙塵暴肆虐中國 天災人禍 上蒼示警?
內蒙新建污水池潰洩污染九座村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