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黄祸” 中国沙漠化与沙尘暴问题

人气 34
标签:

【大纪元6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曾淳良台北特稿)今年四月中旬,中国政府在北京举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当各省市环保官员齐聚共商环保大计之际,北京已持续数日遭受沙尘暴天气的侵袭,整个环保大会处于漫天飞扬的沙尘之中。

为让与会官员体验身处沙尘之苦,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改闭门会议惯例,特地将会议室门户大开。他在致词时说,“会场外北京正出现严重的降尘天气,北京扬尘天气已持续多天了,这虽然有气候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事实上,中国首都北京在每年入春之后,一般都会遭受来自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历史上已有多次强度大、范围广的沙尘暴天气侵袭这座人口超过一千五百万的大城市。今年四月共发生七次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受沙尘暴袭击的北京城,简直可以用“黄天厚土”来形容。沙尘飞扬时,只见天空一片黄浊色,能见度相当低,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交通,更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也会明显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有时还会传出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

沙尘暴主要是来自沙漠化问题。沙漠化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那样,其周围的不毛之地以每年十至二十公里的速度扩大而造成沙漠化;另一种类型是森林地带和耕地的植被遭到毁林、酸雨等的破坏而变成新沙漠。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沙漠化主要属于后一种类型,即由于植被遭破坏而形成新沙漠,而且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从一九七零年代平均每年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到一九九零年代已上升到平均每年二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与沙漠已占国土面积的一成七六,黄河的部分河段也因此出现断水干枯。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毁坏森林、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已使得国有土地被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大举推进的沙漠化所吞噬,这些土地不是一分一寸,而是数以万公顷计。

据官方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五、六百亿元,如计入间接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沙漠化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北京大学的一名林姓教授说,中国即将在二零零八年举办奥运,还将于二零一零年举办世博会,如果北京年年都遭受沙尘暴天气的洗劫,当人们看到北京城被刮得灰头土脸,大片国土被灰濛濛的沙尘笼罩,怎会不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

沙漠化问题也不仅是中国自己本国的问题,而且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的环保问题连成一气,成为重大的国际问题。

一方面,刮到中国的尘沙有一部分来自外国,如蒙古和中亚;另一方面,越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尘沙又刮到东亚邻国,甚至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

国际要求中国应尽早与有关国家就如何缓解、消除沙尘暴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总之,从沙尘暴和沙漠化问题来看,整个大自然环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沙尘暴就是沙漠化与气候异常互动的结果;沙漠化又是森林锐减与水资源枯竭的互动产物。随着沙尘暴频频发生,将可能加快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到来,这绝非耸人听闻。

中国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首都北京,为此,中国政府不仅制订了许多因应对策,沙漠化也是每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中国几年前推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中,有许许多多的重点政策都在对抗沙漠化,学者们也相继研究这方面的议题,并对政府提出建言。

中国制订的“二十一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提及了防治沙漠化政策,其中第四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其中的重点为管制开发、保护植被以及种植防风林,最末项是所有政策环绕的中心,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奥运。

中国政府在一份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指出,预计在十年内“终止由于人为力量而造成的新的沙漠扩张”。

为对抗沙漠化问题,中国筑起了另一道“绿色长城”。这项计划是参考美国在一九三五年的“防风林计划”:建筑一条宽达一百哩、由加拿大直至德州的树林带。几年之后,该计划使得空气中的沙尘含量下降了百分之六十。

中国将建筑起一条长达二千八百哩的森林带用来防止风沙的入侵,这条绿色的防风带将从北京的外郊一直绵延至内蒙古。

绿色长城的本身将由两部分组成:其外是一条宽度在七百七十五呎到一千七百六十五呎不等的林带,它会像篱笆一样围绕着沙漠地带。

其内是一些耐沙质土壤的矮小植被。这个“新长城”需要种植超过九百万英亩的树林,其耗用资金将近八十亿美元。

中国国土沙漠化的现况令人惊心,但其实是可以防治的,最重要的是停止导致沙漠化的活动,如减少土地负荷量,改善耕种方法,减少水土流失,并且透过恢复原来植被,种植既可挡风沙也能抓流沙的防风林,提高空气和土壤湿度等方法,来逐渐改善沙漠化的情形。950603

相关新闻
李贤珍:这回总算见识到中共党文化
内蒙污水炸弹惊爆 摧毁9座村庄
沙尘暴肆虐中国 天灾人祸 上苍示警?
内蒙新建污水池溃泄污染九座村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