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驕傲文化財 漁業界盼保留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翁聿煌/基隆報導〕在許多40、50歲的民眾心中,「海功號試驗船」的威望幾乎可和紅葉棒球隊比擬!這艘前往南極洋執行任務的漁船,當時號稱20世紀前往南極洋最小的船隻,成功返國後新聞喧騰一時。

呂一銘指出,30年前,各項資源與技術欠缺,台灣展現魄力勇氣航向南極,就算是積極發展海權的中國,都比台灣晚了2年,光是這點,台灣人就值得驕傲。

他認為,台灣人現在懷念的古蹟文物,不是中國歷朝歷代,就是葡萄牙、荷蘭、日治時期的東西,再過幾十年,我們要拿什麼讓子孫看?海功號就是台灣當代的驕傲。

呂一銘建議,漁業署應該比照古蹟文物方式保留海功號,維修經費可向從事海洋相關產業的企業尋求贊助,讓海功號適度開放參觀,發展週邊觀光產業。

當年海功號首航南極計畫的隨行工作人員戚桐欣感慨地表示,正濱漁港空有遠洋漁船補給港之名,實際上卻成為船的屠宰場,海功號如果拆解成廢鐵,教漁業界情何以堪!

戚桐欣指出,南極蝦當時是非傳統性的漁業資源,撈捕的漁具、漁法和加工技術、市場需求仍在試驗階段,僅有日本、蘇俄等掌握資料,台灣也由水試所系主任李燦然率領前往探勘南極洋。

當時外界總以為海功號研究人員要登上南極冰原,戚桐欣說,其實研究隊自始至終只是要到南極洋撈捕南極蝦而已。海功號在完成南極蝦的捕撈工作後,從開普敦港返航前,臨時接獲代為運送一箱機密軍事裝備任務。

戚桐欣指出,在返航台灣前夕,他與同事李燦然接獲通知,當時我國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要求海功號代將一件包裹運回台灣。

後來有人推斷包裹是製作核武的原料「鈾235」,但是戚桐欣認為是飛彈的彈體,因為當時僅用木條箱及防水布包住,如果是核武原料,豈不造成全船輻射汙染。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