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台灣媒體報導兩岸新聞兩樣情

媒體對中共政權的附和超過對本國政府的批判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加/台北報導)廣電基金14日舉辦台灣媒體對報導兩岸新聞的立場與心態座談會,會中並以媒體對雪隧與青藏鐵路的報導統計進行分析討論。有學者表示,對中共政權的附和似乎遠超過對本國政府的批判。也有學者認為,政府新聞發布未能做好,應該檢討。

廣電基金於14日召開「媒體心中的祖國-以雪山隧道與青藏鐵路報導為例」座談會,邀請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所助理研究員徐永明、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等人進行與談。

廣電執行長林育卉公佈從2006年6月13日到19日廣電觀察的6家電子媒體,7家平面媒體,對雪山隧道(306則),青藏鐵路(168則)新聞報導的則數。與正反面報導的比例;正面(雪隧20%:青藏:51%),負面(雪隧47%:青藏:10%)。

金恆煒認為,媒體在報導雪山隧道可能是個政府的批判者;報導青藏鐵路則成了一個附和者,成了一個宣傳的工具。

他說,青藏鐵路可以讓中共的軍隊長驅直入西藏,有明顯的政治意圖,從社會層面,西藏人怕被漢化,這些都沒有被報導出來,只有單獨的一個聲音青康藏高原是個人間仙境。

徐永明很困惑的是,媒體的心中是怎麼去看台北的政府與北京的政府呢?媒體當然是監督政府的,可是不能監督這個政府的時候又去對另一個政府拍馬屁。台灣第14次加入聯合國失敗,也只有一兩家電子媒體報導。

徐永明表示,台灣媒體並沒有因為多多報導了青藏而建立了世界觀,因為他們播出的資料帶不一定是自己去拍的,是中共的宣傳單位提供的。他從個人角度覺得,台灣政府太懶惰了,為什麼不多提供一點雪隧漂亮的資訊,台灣政府並沒有把雪隧當作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來看,而中共則把青藏當作對台的重要宣傳。

鍾年晃指出,台灣媒體對青藏的報導就是擦脂抹粉,青藏的缺點與引起的爭議外電有非常多的報導。舉例說,工程記錄上青藏它有動土層下陷的問題,路面會越來越低,其實是會造成危險的,媒體沒有告知閱聽者的權利。

他進一步說,任何一個極權統治的國家,它的重大交通工程上,都帶有軍事上的目的,中共不可能純粹只是為了造福西南地區。從北京、西北各省,甚至從東南沿海的軍隊都可以大軍開拔進西藏;報導裡也看不到西藏人的說法,他們真的希望這條鐵路開通嗎?即便台灣媒體採訪不到,也可以翻譯外電的報導。

莊伯仲則持另一種看法,他同意台灣媒體對這兩個新聞處理的偏差,可是他說,雪隧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因為官方公佈通車7次,新聞性被破壞掉了。

他認為,與其檢討媒體表現不佳,倒不如說交通部的新聞發佈不及格,這次雪隧道的通車典禮,跟之前的重大工程的啟用好像沒什麼進步,與其抱怨台灣媒體爛新聞發佈單位更要做好才對,才能讓媒體把你想要的表達出來。

至於台灣闖關聯合國再度失敗的新聞,莊伯仲直批,總統府的新聞幕僚或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應該也要負責任,不是天真的認為,只要把採訪通知發出去,自然就會有蜂擁而至的媒體報導。

專家:政治力誘因與編輯控制台灣媒體

廣電基金14日舉辦的台灣媒體處理兩岸新聞的座談會,深入分析台灣媒體對於報導兩岸新聞出現的價值混淆。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所助理研究員徐永明認為,台灣媒體對兩岸報導嚴重失衡,是「政治力提供誘因」,因為媒體想到中國大陸落地,所以處理新聞處處受限中共官方。

徐永明分析,媒體容易受政治力的影響,政治力提供誘因,台灣媒體在報導新聞的時候,受到很多誘因的影響,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想要在中國大陸落地。所以在處理新聞時受到中共官方影響很大。他希望媒體還是能證實自己的專業與嚴謹的價值。

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強調,記者雖然是第一線 但是都得經過編輯台,編輯台能夠指揮記者要什麼新聞,所以編輯怎麼取捨才是重要。

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認同金恆煒的看法,他認為90%的記者沒有很強烈的意識型態,大多數處理新聞是秉持專業的,大多數的問題是出在編輯台。

他以自己在聯合報工作跑總統府的經驗舉例,當總統做了一件事情不符合報社立場的時候,編輯會要求記者寫個「特稿」罵一下;當記者覺得總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寫個特稿稱讚總統一下,但是第二天記者會在某個垃圾桶,發現自己的稿子。

鍾年晃還說,現在很多人懷疑台灣的媒體有很多中資介入,但是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外資去控制他們的媒體。他強調,這個無涉民主,這是國家安全的問題,政府要負很大的責任是,為什麼在不同的法令裡有不同的規範?有線電視法跟廣播電視法跟公司法的規定完全不一樣,「政府應該好好檢討不應該抱著,寧可要新聞自由不要國家安全的態度」。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