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季羨林真的要為自己摘帽嗎?

傅國湧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季羨林老了,他的頭上卻戴著諸多的桂冠,散發著無比誘人的光環。他雖然躺在病榻之上,他的一言一動都受到媒體和大眾的關注。這次,他的一本新書剛一上市,媒體就聞風而動,炒作的熱點是季先生要給自己「摘帽」,摘去三項戴了多年的桂冠,第一項就是「國學大師」,據他自己說,這頂桂冠已經帶了十幾、二十年,他不想再戴下去了。眾所周知,他的專業領域並不是國學,而是印度學(或者叫東方學),他熟悉包括梵文等印度古代語言,在中印文化交流史等方面也有較深的研究。如果要論國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基礎不過限於小學時讀的經書、古文和詩詞而已。稱他為「國學大師」,確實是張冠李戴、名不副實,多年來,不斷有人公開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他第一次對這些批評、質疑作出回應。

他要昭告天下,辭去的另外兩頂桂冠分別是「學界(術)泰斗」與「國寶」,前者出於他謙虛,他認為無論在教育界和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界,他都沒有作出極大的貢獻;後者是他不願與珍稀的「大熊貓」並列,難以認同這個說法。這些桂冠他雖然已享用多年,但都不是他自封的,現在他毅然決然要在病榻上撇清與這些桂冠的關係,還他「自由自在身」,顯示出他毫不含糊的自知之明,無比的清醒和理智。當然,以他今日的地位,他也確乎不需要任何桂冠的裝飾。

這位96歲的老人,他的一生穿越了晚清、民國和紅色中國等截然不同的幾個時代,也可謂歷經滄桑,飽受憂患,晚年能安享如此的盛名、鮮花和榮譽,對他來說,也是來之不易。他對世界、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大約也不會不受到影響。十幾年前,他就提出過為不少人津津樂道的「只有『天人合一』才能拯救全人類」、「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等自大民族主義的觀點。2006年5月14日,在他95歲生日時,報紙上又傳出他的一些言論。他說,當前中國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靈犀一點,上下相通」的騰飛階段,「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和諧社會。」這種為權勢張目、捧場諂媚的話,和他長期以來倡導的上述觀念是一脈相承的。他雖然長期留學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然而西方文明對他的影響甚微,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多少痕跡。自始至終,他都對東方文化、對東方的倫理道德都充滿了自信。

對季先生的專業我只能隔山相望,不能置一詞。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印度學無疑是深不可測的,我因此對他的專業建樹懷抱敬意。但對於他在社會公共事務方面,也就是他專業以外的所思所言,老實說,我常常不能心生敬意。以他的學術成就和名聲,他的思想言論對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他本來可以對社會上發生的不公、不義的事情提出一點批評,換言之,不能做一隻時代的喜鵲,而在這方面他確實乏善可陳,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也是無須諱言的。我讀過他的許多非專業文字,他的散文成就恐怕也是受上述三大桂冠的影響,被有些人包括出版界、新聞界在內大大拔高了。頂著「國學大師」、「學術泰斗」的桂冠,多少年來,我們看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叢書、辭典、雜誌,將「季羨林」三個字奉若神明,或「名譽主編」、或「顧問」,誰都清楚,他哪有時間過問那麼多事,不過掛名罷了。

季先生在垂暮之年,不願繼續擔負那些不合乎實際的虛名,能主動捨棄三大桂冠,在他是美德,在公眾也是一次小小的震撼,那畢竟是捨棄榮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許多年來,有關季先生的林林總總的新聞,只有這一次,讓我對這位老人產生了「同情之理解」。對季先生晚年被世俗紅塵困擾,被虛幻盛名牽累,或許我們都應該抱著「歷史的溫情」,盡量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現在的問題是,季羨林真的要為自己摘帽嗎?第二個問題,新聞媒體也好,出版界也好,真的能放過這位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文化老人,尊重他自己病榻上的意願,不再把「國學大師」等頭銜加在他頭上嗎?

(大紀元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回到常識和良心的起點
傅國湧:可怕的不是布簾遮住的「神龕」
傅國湧 : 孫中山依然一覽眾山小
傅國湧:窯洞皇帝 夢想成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