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大陸醫改前景不妙

梁京

標籤: ,

【大紀元1月17日訊】“改革”的名聲早就被大陸的權力和知識精英們敗壞了,正如孫立平指出的,百姓發現,每次所謂改革,無論往左還是往右,改來改去,總是權勢者得利,百姓吃虧。儘管如此,當去年胡錦濤宣佈要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時候,還是激起了一些人的希望。原因是,醫療的重負早已為普通人不堪承受,而全民基本醫保的改革目標並不抽象。在大陸媒體的密切關注下,人們期望,這一次醫改該給窮人帶來一點實惠了吧!

大陸政府也感覺到了百姓對這一次醫改的期待和壓力,作出了在政府網站上公幵徵求改革建議的姿態。但是,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政府並無真心聽取來自民間的意見。改革方案的設計,再次選擇了部門談判的老辦法。於是,關於醫改的模式之爭就又成了部門之間的權力和利益之爭。

最近一段時間,衛生部長高強以及與衛生部傾向比較一致的北大教授李玲在媒體上頻頻出擊,似乎表明在有關醫改的部門利益爭奪中,衛生部占了上風。那麼,獲得話語權優勢的大陸衛生部向民眾傳達了什麼資訊呢?

高強在不久前發表的一篇有關醫改的綱領性文章中說,“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擴大服務供給能力只是第一步,是基礎,而保障人人公平享有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高強雖然承認人人公平享有最重要,但還是把擴大服務供給能力放在了第一位。這就暴露出他真正感興趣的,還是擴大衛生部門的權力和資源,而不是擴大對弱勢人群的服務。事實上,目前大陸衛生部門掌握的醫療資源,處於整體過剩狀態,因為窮人普遍缺少購買醫療服務的能力。既然如此,高強為什麼還要把人人公平放在第二位呢?道理很簡單,擴大自己的資源易,提供公平服務難。衛生部知難而退,先易後難豈不是明智之舉?

李玲教授在元旦後的一席講話,也從側面證明,醫改的設計者們準備把窮人,特別是把農村和農民放在一邊的意圖。李玲說:“醫改方案不宜全國統一,應該是因地制宜”。此言一出,敏感的讀者立即在媒體上對李玲發出質問,因地制宜是否意味著要放棄優先扶助貧弱者的公平方針。批評李玲的人指出,要實現公平,首先要因人制宜,而不是因地制宜。

圖窮而匕首現,1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終於明確表示,醫改的時間表很難確定,而且也不是衛生部一家能夠完成的事。衛生部今年能夠啟動的,不過是針對沒有醫療保險的城市居民,健全醫療保險制度。至於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要全面實施到個人,需要的時間就比較長。

事情很明白,衛生部一旦抓住了醫改的話語主導權,一旦把用於改革的資源拿到手,大功就告成了。至於覆蓋城鄉居民,人人都能夠公平享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則是一個“長遠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既非衛生部一家所能,更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事。

問題是,以高強為代表的官僚和以李玲為代表的官方學者真以為這樣就能夠向期待中的百姓交帳嗎?如果他們真的以為這樣就能夠把大陸的老百姓對付過去,他們就鑄下大錯。

在貧富差別迅速擴大的大陸社會,沉重的醫藥負擔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爆炸性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官僚和官方的學者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借改革為名,謀取部門權力和個人名利的遊戲,這不僅意味著大陸醫改不妙的前景,也意味著整個大陸社會不妙的前景。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影印病歷要價2000  調查:全台七成醫院違規
梁京:狼真的來了嗎?
梁京:誰是和諧社會的敵人
梁京:《大國崛起》能激發胡錦濤的領導力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