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美:物價漲風何時了?

林麗美

標籤:

【大紀元11月18日訊】 物價高漲的議題,在台灣炒翻天,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最近,有關糧食和石油價格的訊息,憂喜參半—食品物價,近一、兩年內,可能還有得漲;而油價,明年春天前,可望稍稍回檔。

聯合國下有一個「全球糧食計畫(WFP)」,追蹤全球糧食價格,發現過去五年來,糧食價格上漲了五○%以上。這項計畫的主持人席蘭(Josette Sheeran)預言:「未來幾年,糧食價格還會再上漲三五%。」這項預言,對最近飽受物價上漲之苦的消費者,無異是雪上加霜;對三餐不繼的貧窮國家的窮人,更是情何以堪!

油價可能明年回檔

填飽肚皮顯然不再容易,稍可安慰的是,油價明年有可能回檔。兩年前(二○○五年),投資手氣一向很順的高盛證券(雖然最近也飽受美國次級房貸風波之苦),預言原油市場:「每桶會上漲到一○五美元。」今年十月的最後一天,德州中級原油價格在紐約市場,達到每桶九四.七一美元,不到幾個小時,就碰觸到九六美元,高盛預言的一百美元油價時代,幾乎已經來到。

現在,同樣的預言大師—高盛證券對市場喊話:「明年四月以前,油價會回檔至每桶八○美元。」建議投資人:「油價投資的向下風險,動能逐漸提高。」言下之意,提醒投資人—現在是獲利了結不錯的時點。

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對有錢國家而言,是「農糧安全」問題,關心農業供需是否失衡、生產是否夠充裕;對其人民而言,也只是「選擇題」,就像前陣子颱風過後,台灣官員呼籲消費者,暫時不要去碰價格貴得離譜的食物,改吃便宜的或以罐頭食品代替。但是,對國家有戰事或發生洪患或乾旱等天災的消費者,過日子就顯得特別艱難。

一位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官員說:「才不到二年前,全球還是呈現糧食過剩的局面,只是產銷有失衡現象而已。」市場自由化的機制,理論上,應該更可以讓貨暢其流、物盡其用;但是,也因為自由化,使食品市場更加靈活調整,讓生產過剩的現象減少、讓庫存降到最低程度,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的緊急缺貨狀況,市場難以遞補缺口,物價趁機波動。

供需失衡 不漲也難

另一方面,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的崛起,導致糧食需求遽增;還有,本專欄曾多次提及的「生質能源產業」的興起,瓜分了玉米與甘蔗等農作物作為糧食的市場,最近,聯合國的專家出面指控說,拿食物來替代油品,是一種不人道的犯罪行為,他呼籲將生質能源計畫往後拉長五年,以降低對人類糧食需求的衝擊;加上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洪患與乾旱交織而來,讓許多地區的農作物減產,像英國,近年面臨了有史以來最潮濕的天氣;而澳洲,則面臨了百年未見的空前乾旱。這些都是導致最近糧食供給失衡、食品價格高漲的重要原因。

窮國富國都受不了

這一波糧食價格的上漲,不只貧窮國家的人民受不了,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也被壓得快喘不過氣來。記得今年夏天沒有來到之前,墨西哥人民上街頭抗議「玉米餅」價格高漲五○%的鏡頭?玉米餅是馬雅人的傳統主食,馬雅神話中,有「人是神用玉米做成」的美麗傳說,至今,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區的家庭,每一餐都會準備玉米餅,就好像歐、美人的餐桌上放烤熱的麵包一樣。到我們的中美洲邦交國家去觀光,還可以看到很多餐廳在正中間或是一隅,設有一烤灶,一個女人(我沒有看過男人)用兩手交換拍玉米餅(因為玉米不像麵粉有黏性,不能用桿的),再放進灶上烘烤,做成一片片熱騰騰、巴掌大的圓形玉米餅。

義大利的羅馬和米蘭,都是國際知名的大都市,才不久前(十月間),這兩個城市的人民也群聚上街抗議,抱怨他們的義大利麵愈來愈貴。任何物品價格上漲太多,對經濟也不見得有好處,像義大利今年前八個月的義大利麵條和麵包的消費量,就減少七.四%;而牛奶也喝得少,降低二.六%。

長久以來,農產市場的特性就是暴起暴落,台灣的農產品市場在颱風揚威而去後,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通常,產品價格高漲一陣子之後,自由市場的機制很快就會恢復,過剩地區的產品,快速流向缺貨的地區。但是,這一波食物漲價,和先前的情形很不一樣,糧食的庫存量已降到最低,而且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農作物商品期貨都漲價。農糧專家預估,從全球缺糧的情況看,食品漲價可能要持續到明、後年。有人形容這是「後糧食過剩時代」,也就是說,因為氣候異常、人口過多及各國普遍降低農作補貼的趨勢,未來糧食供需失衡的機會,可能會愈來愈多。

最近油價猛漲,主要是地緣風險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來,土耳其進軍伊拉克導致中東情勢緊張;前不久,又發生墨西哥颶風,墨西哥南部產油大城,全市大撤退,煉油全面停頓。奇怪的是,這個地區的油產量,只占全球產量的一%,怎麼會煉油一停擺,全世界油價波動如此大?最主要是原油的庫存量大跌,尤其是美國,更是動見觀瞻。過去,石油市場有季節性的變化,冬天寒冷要取暖,耗油量大增;而蟄伏了一個嚴冬後,夏天的太陽特別珍貴,大家的活動力轉強,家家戶戶的汽車都出動,石油需求量也會大增。春、秋季的庫存水位通常會較高,但是今年的秋天卻很不一樣,庫存量一樣吃緊,眼見冬天將至,市場反倒擔心起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最近又連續降息,有意引導經濟向上成長,耗油量應該也要增加。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已同意十一月增產,非OPEC的產油國也有意增加石油產量,只是設備老舊,有心無力。油價節節高攀,好像已影響到消費情緒,開車族開始縮手,改搭公共交通系統的已不計其數。但是,這股消費者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左右市場的地步,因為中國、印度及中東這些吸油的「大恐龍」,又有國家機器的補貼,他們的消費者還沒有感受到油料上漲之痛。不過,上周三(十月三十一日),中國政府已宣布調漲油價,這是今年中國油價第一次上漲。

──原載《TaiwainNews》(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抗物價漲 量販店:只降不漲
新唐人「獨立評論」(184):中國的通貨膨脹
物價飛揚  中國明年春運票價看漲
呂秀蓮:哄抬物價不應該 政府要嚴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