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川:強調國情 拒絕改革 自暴其短

——《大國崛起》是一部「戲說歷史」的政宣片

張崇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月12日訊】11月13日至24日,中國央視經濟頻道連續播放了一部長達12集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名為《大國崛起》。央視聲稱,這是中國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的大型電視片。該劇旨在以史為鑒,要讓中國「更自信和從容地立足於世界,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該居播出時,同步傳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曾集體觀看《大國崛起》的這一「肯定性」新聞,因此中國媒體是一片叫好,中國網絡也一片熱議。一家香港媒體,居然還大膽預測:《大國崛起》肯定西方政治制度的優勢,預示著中共正在為下一輪政治和社會改革作輿論準備。

但是,《大國崛起》在海外所遭遇到的評論卻顯然偏離了中國央視旗下「始作俑者」們的初衷。關注中國國情的研究者們在對《大國崛起》長達10萬多字的解說詞進行分析之後發現,《大國崛起》並沒有能夠跳出中共史觀的巢穴,既難稱客觀公正,更談不上甚麼「創新」。大國崛起》自稱是要「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但只要看看制導者們在處理歷史資料時「為我所用」的霸道,就不難理解,《大國崛起》只不過是一部為現實政治服務、「戲說歷史」的「政宣片」而已。

《大國崛起》肯定強化中央集權

《大國崛起》介紹了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沙俄及蘇聯、美國這九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先後崛起的史實,以此作為今日中國「崛起」的「歷史參照物」。

《大國崛起》只有12集,總共10多個小時的播出時間,要在這麼緊迫的時段裡比較全面地說明九國的興衰,必需對史料作出「大膽取捨」。而取甚麼,捨甚麼,就完全要看製作者們的歷史認知和現實需要了。

《大國崛起》肯定的是:「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法國這樣一些君主集權國家,有效地動員和組織起整個民族的力量,率先進入了世界大國的行列」、「在歐洲以及英國社會由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制是關鍵的一環」、「德意志帝國的領航員俾斯麥,為這個曾經被歐洲列強不斷遏制的國家,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機遇」、「用野蠻方式推動俄國文明進程的彼得一世」,當然,還有在「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奇蹟般地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

因為篇幅關係,本文無法一一細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一讀《大國崛起》的解說詞,自然就能對《大國崛起》的「中央集權情結」有所認識。本文僅對此提出一項「旁證」。

中國青年報11月29日發表了一篇「何謂大國?如何崛起?──電視記錄片總策劃麥天樞訪談」的文章。「文化學者」麥天樞在獨家專訪中表示,「歷史不約而同提出一個課題,就是所有緊迫地希望發展的社會,都要求首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力。這告訴中國,不論解決甚麼問題,讓現有的國家權力軟化,一定是得不償失的。」麥天樞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的改革能夠以和平的方式、漸進的方式,化解它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安全的、可預期的社會秩序。」

看了麥天樞這類「文化學者」策劃《大國崛起》的原始意圖,就不難理解為甚麼《大國崛起》裡處處充塞著將國家強權作為「崛起」前提這樣一種「怪異邏輯」了。

《大國崛起》迴避和拒絕了甚麼

在《大國崛起》所闡述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沙俄及蘇聯、美國的崛起歷史中,有兩個歷史時段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和斯大林時代的前蘇聯。

《大國崛起》的第六集是題為「帝國春秋」的德國。制導者們在為「鐵血宰相」俾斯麥歌功頌德,展示了德國漢堡的奧托‧馮‧俾斯麥紀念館之後,僅用一句「1913年,當德國全面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時,德意志戰車啟動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然後就一下子將鏡頭飛速推進到二戰結束後的德國柏林:一座被戰火轟炸得遍體鱗傷的老教堂。在德國執政長達12年的希特勒,曾經「創造了經濟和社會奇蹟」的納粹黨政府,就這麼一筆勾銷了。

再後,就又突然推進到了「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對柏林牆為甚麼會倒塌?東西德為甚麼會統一?一字未提。

《大國崛起》的第九集題為「風雲新途」的蘇聯。制導者們在充分肯定了彼德大帝之後,又一次將溢美之辭獻給了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當畫面上出現列寧的遺像時,畫外音也深情呻吟:「每個弔唁者的臉上都充滿了失落和彷徨,蘇維埃的明天怎麼辦?誰來帶領大家完成這段未竟的旅途?」

然後就開始介紹「以行事嚴峻果斷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929年5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電視片通過《斯大林傳》作者的話指出:特立獨行的蘇聯,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後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俄羅斯在1929年時,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不能生產一輛聯合收割機,也不能生產一輛汽車,到 1941年時,我們已經擁有了最好的技術,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一時之間,「計劃」成為最時髦的名詞。《大國崛起》雖然說:斯大林的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致命的弱點,重工業、軍事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輕工業、農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人民生活沒有能得到重大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的糧食的產量、人均的肉類的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但對斯大林冷血屠殺上百萬俄共黨人和普通老百姓的罪行隻字不提。

《大國崛起》為甚麼迴避希特勒時代及其經濟政策?為甚麼對斯大林只說好話不批評?為甚麼完全不提蘇聯崩潰和德國統一這兩件在俄德兩國「崛起史」上不能不提的重大事件?

恐怕其真實理由是不想讓中國人產生「不必要」的聯想。

《大國崛起》強調國情自暴其短

《大國崛起》的總編導任學安回憶說:「2003年11月底的一個清晨,我在上班途中聽到收音機裡播報了一條新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9大國,500年,這個念頭讓我激動不已。」這是《大國崛起》電視片的最初「緣起」,充分表現出中國文人與中共政治局「保持一致」的強烈意願。

《大國崛起》的學術指導錢乘旦曾有一篇題為「我在中南海開講大國歷史興衰」的專訪。錢乘旦對他能進中南海為政治局委員講課一事表示:這是一個信任,一是對我本人的信任,另外是對我以前所做工作的信任。錢乘旦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組成員、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錢乘旦回憶說,當時選擇了九個國家,談他們的成功和失敗,是想要這些經驗教訓對中國有所啟示。當時還強調了制度創新的思想。錢乘旦認為,任何國家想要發展,都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非常有力的政府和安定的社會環境,這是一個共通的地方。錢乘旦根本沒提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法律體制。

由於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因此就有了《大國崛起》的製作和面世。但是,不能不注意的是,錢乘旦給中共中央政治局講課時涉及到大國崛起過程中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但到了具體策劃電視片時,就只剩下了「崛起」這一成功的一面,刪棄了失敗和崩潰這一可能會讓領導人們「不舒服」的詞彙。

觀察家指出,《大國崛起》在史料取捨上刻意「為我所用」的痕跡過於明顯,500年間,重在前450年,而忽略了對於現代大國至關重要的近 50年。《大國崛起》雖然正面敘述了英國近代的「大憲章」,提到了了美國憲法的制定,但對二戰之後西方強國在不得不放棄海外殖民地之後所進行的內政改革,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對傳統資本主義的衝擊與妥協,則予以徹底「閹割」。

觀察家強調,《大國崛起》之所以迴避近50年來美英法德日在「繼續崛起」之路上所不斷進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因為這正是中共政府的「軟肋」之所在。《大國崛起》一味強調前近代的「強大政權」,強調「順應國情」,只談「大國崛起」不提「帝國興亡」,外表自信內裡心虛之態「呼之慾出」。今日中國是一個戲說歷史氾濫成災的國家,再出一部「戲說500年世界史」的《大國崛起》亦不為多。@

——轉自新華時報(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官方媒體新動向「民主是個好東西」
逸鳴:如此的崛起大國
撣塵:中共高一尺,「九評」高一丈
大國崛起下的小民心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