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川:强调国情 拒绝改革 自暴其短

——《大国崛起》是一部“戏说历史”的政宣片

张崇川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2月12日讯】11月13日至24日,中国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播放了一部长达12集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名为《大国崛起》。央视声称,这是中国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的大型电视片。该剧旨在以史为鉴,要让中国“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该居播出时,同步传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曾集体观看《大国崛起》的这一“肯定性”新闻,因此中国媒体是一片叫好,中国网络也一片热议。一家香港媒体,居然还大胆预测:《大国崛起》肯定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势,预示着中共正在为下一轮政治和社会改革作舆论准备。

但是,《大国崛起》在海外所遭遇到的评论却显然偏离了中国央视旗下“始作俑者”们的初衷。关注中国国情的研究者们在对《大国崛起》长达10万多字的解说词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大国崛起》并没有能够跳出中共史观的巢穴,既难称客观公正,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大国崛起》自称是要“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但只要看看制导者们在处理历史资料时“为我所用”的霸道,就不难理解,《大国崛起》只不过是一部为现实政治服务、“戏说历史”的“政宣片”而已。

《大国崛起》肯定强化中央集权

《大国崛起》介绍了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沙俄及苏联、美国这九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崛起的史实,以此作为今日中国“崛起”的“历史参照物”。

《大国崛起》只有12集,总共10多个小时的播出时间,要在这么紧迫的时段里比较全面地说明九国的兴衰,必需对史料作出“大胆取舍”。而取什么,舍什么,就完全要看制作者们的历史认知和现实需要了。

《大国崛起》肯定的是:“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这样一些君主集权国家,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整个民族的力量,率先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在欧洲以及英国社会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是关键的一环”、“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俾斯麦,为这个曾经被欧洲列强不断遏制的国家,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用野蛮方式推动俄国文明进程的彼得一世”,当然,还有在“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

因为篇幅关系,本文无法一一细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自然就能对《大国崛起》的“中央集权情结”有所认识。本文仅对此提出一项“旁证”。

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发表了一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电视记录片总策划麦天枢访谈”的文章。“文化学者”麦天枢在独家专访中表示,“历史不约而同提出一个课题,就是所有紧迫地希望发展的社会,都要求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力。这告诉中国,不论解决什么问题,让现有的国家权力软化,一定是得不偿失的。”麦天枢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的改革能够以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化解它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安全的、可预期的社会秩序。”

看了麦天枢这类“文化学者”策划《大国崛起》的原始意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国崛起》里处处充塞着将国家强权作为“崛起”前提这样一种“怪异逻辑”了。

《大国崛起》回避和拒绝了什么

在《大国崛起》所阐述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沙俄及苏联、美国的崛起历史中,有两个历史时段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和斯大林时代的前苏联。

《大国崛起》的第六集是题为“帝国春秋”的德国。制导者们在为“铁血宰相”俾斯麦歌功颂德,展示了德国汉堡的奥托‧冯‧俾斯麦纪念馆之后,仅用一句“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然后就一下子将镜头飞速推进到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柏林: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在德国执政长达12年的希特勒,曾经“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奇迹”的纳粹党政府,就这么一笔勾销了。

再后,就又突然推进到了“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对柏林墙为什么会倒塌?东西德为什么会统一?一字未提。

《大国崛起》的第九集题为“风云新途”的苏联。制导者们在充分肯定了彼德大帝之后,又一次将溢美之辞献给了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当画面上出现列宁的遗像时,画外音也深情呻吟:“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然后就开始介绍“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电视片通过《斯大林传》作者的话指出:特立独行的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 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大国崛起》虽然说:斯大林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重工业、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人民生活没有能得到重大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但对斯大林冷血屠杀上百万俄共党人和普通老百姓的罪行只字不提。

《大国崛起》为什么回避希特勒时代及其经济政策?为什么对斯大林只说好话不批评?为什么完全不提苏联崩溃和德国统一这两件在俄德两国“崛起史”上不能不提的重大事件?

恐怕其真实理由是不想让中国人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大国崛起》强调国情自暴其短

《大国崛起》的总编导任学安回忆说:“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这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这是《大国崛起》电视片的最初“缘起”,充分表现出中国文人与中共政治局“保持一致”的强烈意愿。

《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钱乘旦曾有一篇题为“我在中南海开讲大国历史兴衰”的专访。钱乘旦对他能进中南海为政治局委员讲课一事表示:这是一个信任,一是对我本人的信任,另外是对我以前所做工作的信任。钱乘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钱乘旦回忆说,当时选择了九个国家,谈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是想要这些经验教训对中国有所启示。当时还强调了制度创新的思想。钱乘旦认为,任何国家想要发展,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非常有力的政府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共通的地方。钱乘旦根本没提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

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因此就有了《大国崛起》的制作和面世。但是,不能不注意的是,钱乘旦给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课时涉及到大国崛起过程中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但到了具体策划电视片时,就只剩下了“崛起”这一成功的一面,删弃了失败和崩溃这一可能会让领导人们“不舒服”的词汇。

观察家指出,《大国崛起》在史料取舍上刻意“为我所用”的痕迹过于明显,500年间,重在前450年,而忽略了对于现代大国至关重要的近 50年。《大国崛起》虽然正面叙述了英国近代的“大宪章”,提到了了美国宪法的制定,但对二战之后西方强国在不得不放弃海外殖民地之后所进行的内政改革,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传统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妥协,则予以彻底“阉割”。

观察家强调,《大国崛起》之所以回避近50年来美英法德日在“继续崛起”之路上所不断进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因为这正是中共政府的“软肋”之所在。《大国崛起》一味强调前近代的“强大政权”,强调“顺应国情”,只谈“大国崛起”不提“帝国兴亡”,外表自信内里心虚之态“呼之欲出”。今日中国是一个戏说历史泛滥成灾的国家,再出一部“戏说500年世界史”的《大国崛起》亦不为多。@

——转自新华时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官方媒体新动向“民主是个好东西”
逸鸣:如此的崛起大国
掸尘:中共高一尺,“九评”高一丈
大国崛起下的小民心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