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在民主程序中建立台灣認同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顧恆湛台北四日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李丁讚今天表示,在民主及認同分裂的社會中,認同往往成為衝突與對立的源頭,這也是台灣當前政治困境所在。台灣藍綠雙方應在相互理解尊重的民主過程中開始對話溝通,從台灣利益出發,在民主的程序中逐漸建立台灣認同。

公民前線下午在台北NGO會館舉辦「面對政黨惡鬥、社會撕裂」論壇,邀請李丁讚、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李廣均、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中心主任雷敦龢座談。

李丁讚說,民主和認同其實可以並行不悖,在民主的過程中追求、建立認同,是台灣走出當前困境與僵局的唯一出路。民主程序下,每個人可追求自己的認同,但也要尊重不同的認同,泛綠應尊重同情泛藍的中國認同;泛藍也要理解泛綠過去被壓迫的經驗,及尋求國家認同的渴望。

他指出,藍綠應開始對話,以主體的靈活概念取代認同的固定疆界,從台灣利益出發,進而形成具體政策與共識,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人用民主的方式共同決定,只要程序是民主的,過程是尊重與寬容,形式是對話與溝通,民主過程所形成的共識一定符合大家共同的情感、利益與期待。

李廣鈞表示,台灣社會民主化後,卻出現只有族群、沒有公民意識的社會,這樣下去將造成社會永久撕裂的傷害。台灣應非常小心,不要讓政治人物利用族群成為傷害公民的工具,他認為應該用程序正義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最近的正名、中正紀念堂拆圍牆的事件,就應有更多討論的過程。

他說,建立多元文化的公民社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現代社會中如何讓人與人間擁有基本人權及公民權的同時,也承認彼此有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情感,是我們今後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公民前線發起人簡錫(土皆)表示,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的紀念應是以和解寬容為目的,但台灣社會卻是越對立和仇恨,公民前線的發起就是要弭族群仇恨,也要反省政治標籤化的文化,讓台灣社會走向多元、包容的公民社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