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战争之后 台湾NGO率先入柬人道救援(二)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5日报导】战争之后 台湾NGO的柬埔寨希望工程专题一(中央社记者冯昭金边二十五日电)台湾与柬埔寨长年无邦交,没有政府的力量与经费当后盾,知风草文教协会创办人杨蔚龄凭着“一点露就有机会培育一枝草”的傻劲,从托人将数百元美金带到云西和逢咋叻等偏远华人村落,资助华校复校工程开始,接着于1995年筹备成立“中华民国知风草文教协会”。

十五年来,超过一万名华裔子弟因为有来自台湾的资助而能上学,不仅能说母语,也能读写中文,如今更因为中柬双语能力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赚钱改善家庭。知风草协会又将救援对象扩及更贫困的柬人家庭,开办流浪儿童之家、乡村职训中心和都巴萨柬文学校。

在台海两岸对抗情势下,动辄以争取外交绩效为前提,以政府为主体的援外计划往往有太多政治利害,摆脱不了“金援外交”的框架。

相形之下,以人道为核心价值的NGO虽然经费不宽裕,却有人情味。知风草协会服务据点之绵密,引起中国驻柬使馆紧张,前些年发动华文媒体发表评论,指台湾当局采行“乡村包围城市”策略。杨蔚龄无奈表示,其实知风草没领过政府补助,否则也不用年年为了新台币一千多万元的经费发愁。

二十余所受助华校北达寮国边境,往南到越南边境,向东是泰国边境,没有高速公路,甚至没有柏油路,三名工作人员、一部车,晚上就近投宿一间美金五元(约新台币一百六十五元) 的小旅馆,知风草的年轻社工,年年以极简的方式,完成至少一个月、路途长达三千公里的巡回访华校旅程。

如此长途跋涉只因为贫困华裔助学方案涵盖助学金、教师津贴与培训、硬体建设等众多项目,为妥善运用每一块钱捐款,知风草社工每年利用寒暑假家庭访问,实地了解受助学生和学校办学状况后,才敲定下一年度补助金。

2007年暑假,中央社记者加入这个年度旅程,探访这块曾经被血泪、地雷掩盖的大地,走过和平与战争的华人村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