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財富是什麼?

吳惠林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9月22日訊】「理財」是絕大多數現代人熱衷和必備的功課,理財的目的想必是要獲取更多錢財,累積更多的「財富」,其最終目的應在增進生活福祉、快樂。如果是這樣,偏向有形資產或錢財的財富,真是快樂幸福的源泉嗎?我們由數個案例來探討。

其一,中央社倫敦2006年5月3日專電,根據Gfk NOP公司為當時即將開播的英國廣播公司「快樂方程式」節目,對1千名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只有36%表示「非常快樂」,56%表示「還算快樂」,5%的人「不太快樂」,而3%的人則是「非常不快樂」。對照1957年蓋洛普進行的類似民調,有52%受訪者表示非常快樂,42%則說「還算快樂」,似可發覺50年來,英國人的快樂程度已大幅降低。

該項調查還問政府的要務是「讓大家更快樂」,還是「讓大家更有錢」,81%受訪者將前者列為優先要務,只有13%的人希望擁有更多財富。至於什麼才是快樂的泉源?48%的受訪者認為「美滿的感情生活」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知道,隨著經濟成長,人類的物質愈來愈豐富,也愈來愈有錢,但英國人卻表示愈來愈不快樂,顯現出「金錢難買快樂」的事實,而英國人認為快樂和有錢並非正向關係,他們覺得「感情生活的美滿」才是快樂的泉源。這樣子的反應可以適用全世界的人類嗎?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生為人,追求快樂應是天經地義的,而自第二次大戰結束,各國風起雲湧追求經濟成長,宗旨也無非在增進人民的福祉,也應可說讓人活得更快樂。不過,迄今科技突飛猛進,所得數十倍增長,人是否更快樂了呢?

其二,1994年9月初香港「研究調查組織」發表了一項對數個亞洲國家民眾有關「快樂指數」的調查,結果發現日本人是亞洲地區最不快樂的,而名列亞洲四小龍的台灣與南韓,也頗多不快樂的人。反觀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這些熱帶國家的人民卻都較為快樂。如果以經濟發展或經濟成長程度,抑或國民所得的高低來看,似乎就會有所得愈高的國家或地區,其人民愈不快樂的印象。有人於是以古人所說的「金錢買不到幸福」作註解。

其三,2003年2月《商業周刊》曾報導,日本在經歷十多年的低經濟成長之後,東京都會區上班族依舊熙來攘往,百貨商場依然整潔明亮,而逛街的人也都笑容可掬、且精神抖擻。到底是東京都會區較特別,或者日本的經濟實力未受損傷?據報導,日本當時的確陷入長期不景氣,奢華的消費文化消減,應酬交際的人也大幅減少,以致銀座媽媽桑的小費收入銳減四分之三,日本人的外食支出跌了三成二。與此對應的現象是,日本人下班後早點回家、喝兩杯小酒,就感到是最大幸福,而 2002年底日本的熱賣商品中,帶回家的DIY商品以一年超過20%的高速成長。

我們的印象中,日本男人有「大男人主義」,將「男主外、女主內」發揮到極致,即使早早下班了,也會在外七拖八拖的晚回家,否則會被人看不起,而且自己也會覺得沒面子。但在不景氣時,日本男性不只變得比較喜歡「回家」,回到家後也開始幫忙家務。甚至日本幾家大百貨公司,在男廁設尿布檯。《商業周刊》的報導指出,「日本在表面的經濟、消費不振陰影下,更深層的社會、人際關係、甚至價值觀已經發生質變……停滯的經濟卻帶來社會面貌巨大的改變,這是大家原先都沒想到的」。

這項報導強烈暗示,經濟不景氣不只沒有折損日本人的幸福、快樂,反而讓日本男人不知不覺地丟棄大男人心態,將「家庭是避風港」的氣氛找了回來,更有意思的是,連最困難的「價值觀」也很自然地改變了。「家庭」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不是不景氣中日本人才有的感覺,2003年3月《遠見》雜誌對台灣的本國企業與外商公司中高階層管理人員調查,「美滿的家庭」是受訪者心目中認為最值得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快樂的泉源」。回到當前,日本經濟已顯著復甦,日本人會不會又故態復萌?又要變成生產機器,男人又將家庭拋下,又將好不容易尋得的幸福再丟棄?

回頭看台灣,唱衰台灣經濟仍然此起彼落,但縱使十多年來的所得真的原地踏步,而物價會飛漲,是不是反會像日本景氣低迷年代的日本人找回真正的幸福感呢?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說「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但心境的轉變總在「一念之間」,由英國和日本的例子,台灣人民不是不應該為所得沒增加發愁,而應追求真幸福、真快樂?畢竟「財富」不只是物質性財貨和金錢而已,還應包括無形的精神性東西,後者或許更是幸福、快樂之源,這是不是從事「理財」行為應具有的觀念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吳惠林 : 大家一起來過「簡樸生活」!
大家一起來嚴防中國經濟海嘯
吳惠林:節約消費才能「永續發展」
香港主權移交:十年中流砥柱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