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美:主權基金興起 國際金融新勢力

林麗美

人氣 2

【大紀元1月26日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曾戲言,「如果出現通貨緊縮,我會從直升飛機上撒錢,撿到錢的人,會到處買東西,刺激經濟景氣的復甦。」他自此得了「直升機上的柏南克」的封號。不過,他還沒採取行動之前,早有大批身懷巨款的金主,空降到華爾街,隨時準備出手。這些金主大多來自擁有龐大外匯存底的亞洲國家以及大賺油錢的波灣油國。

銀彈充足 超乎想像

這些金主的錢大多是以「主權基金」的形式出現。上周,美林證券和花旗集團分別得到來自亞洲及波斯灣油國六六億美元、一四五億美元的挹注;過去十個月以來,大約有六九○億美元的主權基金銀彈,注入因次級房貸風暴而財務吃緊的全球著名金融服務機構,這個數字已遠遠超過當年國際貨幣基金對亞洲金融風暴的金援。

近年較常聽到的基金是「避險基金」、「私募基金」,很少聽到「主權基金」,英文是「sovereign wealth fund」、也有人稱「主權財富基金」,它是一些有龐大外匯存底國家或石油出口國家,由政府成立專門投資機構,進行管理運作的基金,全球目前已有二十二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主權基金,形成一股足以影響國際投資的新勢力。

目前,全球主權基金的總金額,已達二.九兆美元,而且成長快速。據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到了二○一二年,將會達到一○兆美元;至二○一五年,則可能成長到一二兆美元。雖然,目前主權基金只占全球金融總交易量(一六五兆)的二%,力道卻不可小覷。過去幾年來,在投資市場翻雲覆雨的避險基金與私募基金,規模都不如主權基金來得大。

過去,手握巨額外匯存底的亞洲國家,大多是將這些錢用來購買美國庫券或其他美元資產,做為操控本國貨幣的工具。這種方法,台灣人應該都很熟悉,過去中央銀行捍衛新台幣,就是以外匯存底做後盾,大買美元資產,誓死不讓新台幣升值。現在,這種守成國家理財方法,已經不流行了,有錢的政府要派人繞著地球「逛街採買」,尋找適合的投資對象,目的可以是賺錢,可以是挖人才、買創意,也可以是偷技術、搶市場與客戶。不景氣來襲,英國的最老牌的「Sainsbury超級市場」、全球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廠,看是要「波音」、還是要「空中巴士」、比利時最大的銀行「Fortis」……,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主權基金 排行比一比

國際投資市場正充滿這種有國家財力支持、腰纏萬貫的投資客,趁著次級房貸風暴橫掃全球之際,準備大顯身手;而飽受次貸危機的金融機構,更是視他們為「救世主」。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全球主權基金排行榜」調查,資產最多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投資局」,金額高達八七五○億美元;第二名是挪威的「政府退休基金」,資產有三千八百億美元;第三名是新加坡的「GIC」,三千三百億美元;其他依序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多樣化基金的三千億美元;科威特「新世代外匯存底基金」,二千五百億美元;「中國投資公司」的二千億美元;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的一五九二億美元;利比亞的「石油儲備基金」有五百億美元;「卡達投資局」也有五百億美元;阿爾及利亞的「Regulation des Recettes基金」,四二六億美元;美國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公司」的三八○億美元;最後的是「汶萊投資局」的三百億美元。

看待外籍兵團 又愛又怕

中國商務部十七日公開表示,「趁著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股市大跌,今年將鼓勵大陸企業『逢低買進』,加緊腳步,收購海外企業。」繼去年「中國投資公司」投資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五○億美元,又花巨額買下美國的私募基金「黑石(Blackstone)」、與英國巴克萊(Barclay)銀行的部分股權。去年中國撥出的主權基金預算,已有二百億美元。

每天增加一○億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最受到注目。飽受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波及,英國金融業也難逃魚池之災,亟須引進一些擁抱巨額外匯存底的「外國兵團」,來拯救奄奄一息的大銀行。上周五,英國首相布朗抵達北京,由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布朗就對由龐大外匯存底所組成的「中國主權基金」,大拋媚眼,表示英國的大門為君而開。

不是所有國家都歡迎「主權基金」的光臨。法國總理薩科奇一月初還公開表示,反對主權基金併吞法國企業,要求法國國家銀行要捲起袖子來,對財務危機的私人企業紓困,以免他們被外國人買走。德國總理梅克爾近幾個月來,也一直和閣員討論如何推動立法,阻止別國的政府「主權基金」對德國企業介入太深。

歐盟國家對主權基金有戒心,不是沒有原因的。主權基金至今還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其真正目的很難捉摸,即使是全球主權基金中的模範生—挪威退休基金,將每一筆交易公開在網站上,不做私下破壞企業或政府的勾當,但前兩年,趁著冰島投資市場有所波動之際,空襲它的債券市場,大賺一筆,也引來冰島政府的戒心。

反對主權基金的人,特別以美國、中國與台灣的三角關係為例︰想像如果中國買下花旗集團,在台灣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如果美國要插手,中國以關閉花旗做為要脅時,美國還有什麼方法?或者,假定委內瑞拉買下美國鋁業Alcoa公司,要關閉美國廠,而將工廠遷往拉丁美洲時,怎麼辦?更何況,主權基金有時也可以化身做避險基金或是私募基金,很難令人掌握。

記得過去的一、二年中,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封殺了幾件中國大陸在美國的投資機會,包括併購Unocal石油公司,以及杜拜併購美國港口管理公司等案件,都是基於國防安全的理由。歐盟也時有藉保護歐洲產業優勢、反對新興國家的「主權基金」的舉動。

不是穩賺不賠

主權基金也不是穩賺不賠。中國投資公司以三○億美元,投資剛上市的私募基金「黑石」,到現在恐怕剩不到二億美元。而亞洲地區最活躍的新加坡,在泰國和印尼市場,也幾乎鎩羽而歸。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買下泰國前總理塔信家族的電信事業,最後塔信被控逃稅二○億美元,而泰國新政府也擺明,不歡迎新加坡政府掌控泰國的電信事業。「淡馬錫」在印尼發生金融危機時,適時介入當地的電信產業,現在,事過境遷,電信產業在印尼又蓬勃起來,印尼政府也不再歡迎外資介入太深。

幾翻波折,讓淡馬錫心灰意冷,很少在媒體曝光的總裁,去年十一月底接受「新加坡海峽日報」的訪問,表明受到有些國家「愛國主義」的衝擊,淡馬錫將不再尋求海外企業的控制權,未來的投資,只有在「間接少數控股」、「與當地政府合作」、「只有在受歡迎時,才會出手投資」這三個黃金原則下,才會進行。

東山飄雨 西山借傘

這一波的次貸風暴,來自亞洲的主權基金所注入的金額(六九○億美元),已遠遠超過當初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時,國際貨幣基金所金援亞洲國家的錢。歡迎主權基金的人認為,主權基金對平衡全球資金發揮了最佳的效益,言下之意是「東山飄雨時,西山借傘」、「西山飄雨時,東山借傘」。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央行透露台灣不可能成立主權基金
歐美國家關切主權基金運作是否透明化
林麗美:物價漲風何時了?
林麗美:美國經濟 搖搖欲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