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cow :膠袋稅VS加電費 看「環保」真面目

yellowcow

標籤: ,

【大紀元1月5日訊】一個成本低至幾仙的膠袋,政府徵稅五毫,傳媒知識分子會說是徵得「合理」、「愈早實施愈好」;兩間電力公司以燃料成本上升為由加電費,傳媒則批評兩電是「巧取豪奪」、「宰割市民」。

有讀者可能會說:政府開徵膠袋稅,是要制止市民「濫用膠袋」,而兩電加價則只為「賺到盡」,兩者怎可相提並論?沒錯,兩者的動機或許不同,但其「環保效益」卻是一樣:市民的負擔增加了,自然會減少消費。套用環保署的說法,就是為減少消費提供「經濟誘因」。既然加征膠袋稅可制止市民「濫用膠袋」,為什麼加電費不能制止市民「浪費電力」呢?

事實上,單純以「環保」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能使市民減少「浪費」,加收的錢落入政府抑或私人公司,反而並不重要。環保分子過去不是一直都指摘香港人在用電上很「浪費」嗎?今年中,環保組織「地球之友」就曾批評香港人的用電,在過去十年增加了一成八,增幅遠超過同期的人口增長。當時不少傳媒亦附和,指「地球之友」的數據,顯示目前的節能措施「無法扭轉本港『高消耗、高浪費、高污染』的殘酷事實」。

事隔只半年,今天為了反對兩電加電費,同一份報章卻指市民和商戶為了節省電費,已經「扭盡六壬」、「慳無可慳」。短短半年間,香港人可以由「高消耗、高浪費」變成「慳無可慳」,這種「公正第一」的報導手法的確是叫人歎為觀止的。

以上的例子反映了我們在傳媒看到的所謂「環保訊息」有多荒謬。為了製造「濫用」和「浪費」的假象,傳媒和環保分子往往只片面地強調某一商品或活動的消費量有多大,把相關的物品打成「不環保」。政府開徵膠袋稅的理據,亦正是建基於這種荒謬的邏輯之上。事實上,把任何一件像膠袋般輕若鴻毛的普及商品,放在一個七百萬多人的城市,你總可以得出一個看似很龐大的消耗量。

為了推行膠袋稅,政府更混淆聽視、誤導市民,一方面說環保政策是基於「污染者自付」原則,但另一方面自己卻不依循有關原則,把膠袋稅釐定在五毫子這個遠高於處理膠袋廢物成本的水平。為了自圓其說,環保署誣衊香港人「濫用膠袋」,完全沒有顧及香港人以步行往返超市,實際上遠較歐美國家以駕車購物為環保的客觀事實。百佳實行膠袋收費計劃不足五天後草草收場,已清楚顯示市民對膠袋收費是何等不滿,虧環保局局長邱騰華仍厚著面皮說什麼「多數市民認同膠袋稅」這般的鬼話。

事實上,購物膠袋佔固體廢物的比例微不足道,政府始終沒有說明就算膠袋用量減少,對「環保」到底有什麼實質益處。堆田區會因為市民少用膠袋而停建或延遲興建嗎?處理垃圾的成本可因而減低多少嗎?這些數據政府完全沒有提供,推行膠袋稅唯一能肯定的「成就」,就是庫房增加了收入。

與膠袋稅相比,加電費的「環保效益」顯然大得多。為了節省電費,市民和商界用電量自然會減少,最終令電廠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這不是環保分子一向的訴求嗎?兼且加電費在執行上更簡單直接,不須像膠袋稅般要商戶花資源去更改收付系統,又不須政府花費公帑增聘人手檢控免費派膠袋的「違法商人」,環保分子理應上街遊行慶祝才是,為什麼會默不作聲的呢?

對膠袋稅和加電費截然不同的態度,實際上暴露了環保分子迷信大政府的真面目。對他們來說,只有政府從上面壓下來的才算是「環保」。故此,他們會認為政府按耗電量多寡而徵收「電費稅」是符合「環保原則」,但對於有相同「環保效益」的電力公司加電費,環保分子卻選擇避而不談。說穿了,這其實是一埸披上「環保」外衣的反資本主義運動。

--原載:《Yellowcow Blog》,2007-12-28(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孟奇:油價攀高環保大好
環保人士抗議 印度取消「果亞出口區」計畫
二手家具行尋寶   省錢又環保
南韓大運河計劃  引起外國廠商注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