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點】潛藏在中國治理能力中的三聚氰胺

【大紀元10月1日訊】就在北京奧運風光閉幕的同時,中國爆出令人震驚的「毒奶粉」事件。近年來,「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商品對國際社會而言幾乎成為一種新的「中國威脅」,「中國製造」遭質疑品質不佳,除了之前在國際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牙膏、動物飼料、輪胎、玩具、藥品、文具、家庭用品等,這回所出現的是日常必需品且影響更為深遠的食品,特別是其食用對象多為抵抗力弱的嬰幼兒。

這是毒物事件的主角──三聚氰胺,近年來在中國大量地被充當為食品添加劑。由於純粹用牛奶生產奶粉的成本比較高,許多不肖廠商為降低成本,一方面會加大量的水,而為提高奶粉的蛋白質含量,就加入俗稱「蛋白精」的三聚氰胺以躲過檢測;另一方面,廠商也會添加較廉價的大豆蛋白粉,而此些大豆蛋白粉也加入了三聚氰胺。故所生產出來的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可見一斑。一般嬰幼兒是以奶粉作為主食,抵抗力又不如成年人,而三聚氰胺在人體無法分解的情況下,形成嚴重的腎結石的「結石兒」,而在營養不足的情況下出現大量的「大頭娃」。

我們認為,此事件不僅僅是單純的廠商作假亦或是品質檢測不彰的問題,其更多來自中國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解決的難度極高,就像是潛藏在中國政治體制中的三聚氰胺,其成為原本養分不足的治理能力之添加劑,在體制內累積則成為病源。首先,毒奶粉的本質是城鄉差距,農村消費者太窮了,他們只買得起低價的奶粉,隨著農產品和石油價格的普遍上漲,供應商的成本越來越高,又要維持低價,只能動歪腦筋。中國並非沒有產品安全規定,其食品安全標准極高,但執行力度則是另外一回事,這就涉及中國政府體制中最大的難題──條條塊塊。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機構打架」,從「田間」到「餐桌」、從「養殖加工」到「市場流通」的每一個環節涉及農業、工商、衛生、質檢等十餘個部門的監管,但由於部門利益的不同,組織協調難度頗高,因此出現重複監管和監管真空的現象。再者,此亦涉及地方保護主義與貪腐的問題,地方權力不當擴大,削弱了產品安全等本應由全國控制的權力,或有權者的腐敗行為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不穩定因素。最後,「中國製造」實際上缺乏真正的社會監督,許多國家對產品的監督往往來自民間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其多集中於民間組織的發展,成為改善產品安全的催化劑,但中國消費者協會仍屬準官方機構,實無法有效扮演監督的功能。

我們認為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治理危機」,其所突顯出來的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嚴重問題,我們也相信,在中國的加工食品中所含的毒物不只是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不只在食品內,也在政治與管理體制中。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22時55分,網址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奶概多驗出29.8ppm三聚氰胺  全部下架封存
南韓在餅乾三明治跟米果餅乾發現三聚氰胺
吃安全 南縣毒奶粉採最嚴謹標準
條條「大路」通毒奶:三聚氰胺溯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