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談拔罐技巧與禁忌

陳潮宗(中醫師)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黃小姐一向有強烈經痛及貧血的困擾,同事認為她是體內瘀血循環不良,造成血液生成障礙,提議幫她採用「拔罐」療法來「活血化瘀」。初次拔罐,她卻因緊張感到疼痛而出現了冒冷汗、暈厥的情況。

黃小姐的個案便是典型「暈罐」的現象。所謂「暈罐」與針灸「暈針」的原理相似。往往見於患者緊張或平日身體虛弱而勉強拔罐。處理的方式則應先將罐子取下,喝杯溫水,讓患者平臥,即可慢慢恢復。

「暈針」「暈罐」必效?雖然在針灸古籍中,有所謂「暈針必效」,氣血交泰的記載。表示在暈針與甦醒期中,全身神經均經由大腦皮質給予通盤的調整,病痛因而解除。但臨床上對此說法仍有保留,尚待相關研究加以驗證。 近期報章媒體的頻頻報導,讓「拔罐」成了民間保健的新興運動。這種常見於中醫的療法,因為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優點,帶動坊間師徒相授的風潮。但近期一則〈男子疑似因背痛拔罐致命〉新聞見於報端後,卻也引起民眾對「拔罐」的安全性有了疑慮。

簡單來說拔罐算一種「先破壞再建設」的治療藝術。主要作用是刺激舊病灶,啟動身體反饋機能,來達到自我療能的效果,適合於結實體質或舊病灶經久不癒者。倘若運用於受傷的急性期,讓局部再度發炎,則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最常見是剛挫傷或急性腰扭傷不久後,直接於患部拔罐,會加深病情。拔罐有「宣瀉氣血」的功能,虛弱體質的人應該慎用,所以拔罐,雖操作簡便,但也不是所有的疾病皆宜。

拔罐三不原則

這次疑似拔罐疼痛導致心臟衰竭的致死,應屬個案,但也提醒民眾在拔罐前,要謹記「急性期、過敏期、行經妊娠期」三不原則,特別有左後背疼痛(疑似心絞痛病兆)、心血管病史、血友病、孕婦、高熱痙攣及老人、幼童,都應避免採用拔罐療法。

「輕、鬆、舒、緩、休」聰明養生

至於一般體質的民眾如何正確使用「拔罐」療法呢?拔罐是利用溫熱或抽氣等方法進行「負壓吸引」,藉此促進患部肌肉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只要謹記「輕、鬆、舒、緩、休」五字訣,就能聰明養生無負擔。

1.無論採坐姿、平躺、側臥或趴著,姿勢要舒適。

2.手法要輕,避開心區、腋下、鼠蹊部等血管、淋巴管密集處。

3.拔罐不宜太緊。部位應以色澤紅潤、無硬塊為宜。紅紫、暗紅都是組織過度瘀積現象。

4.初次拔罐療程時間2~10分鐘為度。一週施行一次,視適應狀況緩步增加。

5. 拔罐後在局部塗抹消炎藥膏,防止皮膚感染細菌,要稍事休息,喝杯溫開水,避免受涼。

要強調的是,拔罐雖是人人可以操作的療法,也是源自傳統醫學的經絡氣血系統循環的理論,因此,民眾只要諮詢合格中醫師,在完整的問診中,了解自己是否有「拔罐」的潛在風險;同時可配合藥物、針灸等療法多管齊下,走出病痛,享受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