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2008台灣教育新聞回顧

劉孟奇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政黨輪替未大幅改變教育政策方向

台灣在2008年出現第二次政黨輪替,而隨著新的教育部長就任,教育政策會不會有巨大轉變,是媒體在五月前後高度關注的焦點。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教育政策並沒有出現戲劇化的改變。這一方面當然跟鄭瑞城部長本身的溫和行事風格有關,另一方面也代表先前的教育政策有其合理性,而需要的可能是對於執行面的檢討與微調,例如98課綱爭議。

回歸理性的教育政策論辯

這或許也可以讓我們省思,在先前幾年間,環繞著教育部所產生的種種新聞風暴,有多少是屬於真正有價值的政策辯論,有多少是屬於黨同伐異與媒體炒作的結果?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又是否能夠如同人文教育理念所強調的,能在人云亦云與仇恨敵視的迷霧中,還保有獨立思考及理性判斷的珍貴能力?

教育政策所以保持高度穩定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政策其實是受限於結構因素而不得不然。舉例而言,過去幾年,每到七、八月之間就要吵一次大學學費問題,今年仍不例外。雖然劉兆玄院長及鄭瑞城部長在擔任大學校長期間都主張學費應當鬆綁,但是面對今年前半年的物價狂飆,結果學費政策仍然以凍漲為主,而面對接下來二至三年的嚴重不景氣,學費恐怕還是難以動彈。長此以往,是否會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造成嚴重影響,將值得持續觀察。

升學主義仍主導新聞焦點

談到影響台灣教育發展的結構因素,當然不能不提到根深蒂固的「升學主義」。在過去一年當中,跟入學考試有關的新聞,仍然最能牽動閱聽大眾的神經,而「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也因此成為熱門新聞之一。無論如何,只要升學主義不變,家長仍然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要小孩子在升學戰場上拿童年與青春與別人計較分數。那麼,幾年之後,大家應該會發現,學生的書包仍然一樣沈重。

2008年跟升學有關的另一則熱門新聞是「低分進大學」,以及有人發起「假考部隊」,揚言要消滅「爛系所」的事件。雖然「假考部隊」最後證明是鬧劇一場,但是它所引起的風波卻值得我們省思: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應該秉持「有教無類」的理想,那麼為什麼「進大學」會成為一種階級身份的標誌,而「低分進大學者」可以成為社會集體歧視的對像?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新聞事件也反映出,大眾對於高等教育品質的焦慮。雖然台灣高等教育仍然必須面對大眾「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矛盾期待,以及「齊頭式平等文化」的緊箍咒,不過,從過去一年當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令人樂觀的改變徵兆。一方面,教育部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得到信心,而將來應該會把越來越多的競爭機制引入獎補助辦法之中;在另一方面,媒體也開始重視大學在教學法上有何進步,以及該如何重振技職教育「從做中學」的優良傳統,以讓年輕人有真正多元發展的管道。

開放陸生與兩岸交流帶來衝擊

新政府上臺後大力推動兩岸交流,也對台灣教育造成不小衝擊。教育部在下半年提出「開放陸生來台」的規劃,不過,由於其中牽涉證照、就業、補助等複雜問題,也使得教育部宣示謹慎推動的立場。兩岸交流也對教育應負起的「國家認同」功能造成嚴重衝擊,其象徵事件就是有高中或大學在大陸訪客到校時主動撤除國旗。「表裡不一」是教育大忌,新政府要如何妥善處理此一議題,將是兩岸交流中值得觀察的重點。

品格教育成果有待驗收

在2008年的教育新聞當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就是,品格與道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方面當然跟政治與金融方面發生的時事有關,另一方面,這也顯現大眾開始認識到,「品格素養」將是決定整體社會能不能向上提升的關鍵所在。無論如何,「說教考試」方式的道德教育註定成效不彰,而「服務學習」的方式才能讓年輕人透過體驗教育,真正具備關懷他人的同理心,以及建立樂於付出的價值觀。因為越來越多學校加入服務學習的推動行列,我們可以樂觀預期,接下來在媒體中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相關正面事例。

年輕公民參與的行動熱情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與「搶救樂生運動」,縱使現在各界觀感不一,將來應當仍會得到正面歷史評價。除此以外,「言教不如身教」,鄭瑞城部長在評論野草莓學運時說:「如果學生們都聽話,我們才該擔心台灣高等教育是否出了問題。」這句話不只讓我們對於民主社會的價值觀已在台灣教育中落實生根感到放心,也讓我們在對比中共對教育的思想箝制時,看到台灣教育對於整個華人世界的價值與希望所在。(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孟奇:花錢買挫折感?
培養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
劉孟奇:稅減了,錢花在哪裡?
劉孟奇:培養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