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奇:2008台湾教育新闻回顾

刘孟奇

标签:

【大纪元12月31日讯】政党轮替未大幅改变教育政策方向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而随着新的教育部长就任,教育政策会不会有巨大转变,是媒体在五月前后高度关注的焦点。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教育政策并没有出现戏剧化的改变。这一方面当然跟郑瑞城部长本身的温和行事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代表先前的教育政策有其合理性,而需要的可能是对于执行面的检讨与微调,例如98课纲争议。

回归理性的教育政策论辩

这或许也可以让我们省思,在先前几年间,环绕着教育部所产生的种种新闻风暴,有多少是属于真正有价值的政策辩论,有多少是属于党同伐异与媒体炒作的结果?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是否能够如同人文教育理念所强调的,能在人云亦云与仇恨敌视的迷雾中,还保有独立思考及理性判断的珍贵能力?

教育政策所以保持高度稳定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政策其实是受限于结构因素而不得不然。举例而言,过去几年,每到七、八月之间就要吵一次大学学费问题,今年仍不例外。虽然刘兆玄院长及郑瑞城部长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都主张学费应当松绑,但是面对今年前半年的物价狂飙,结果学费政策仍然以冻涨为主,而面对接下来二至三年的严重不景气,学费恐怕还是难以动弹。长此以往,是否会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竞争力造成严重影响,将值得持续观察。

升学主义仍主导新闻焦点

谈到影响台湾教育发展的结构因素,当然不能不提到根深蒂固的“升学主义”。在过去一年当中,跟入学考试有关的新闻,仍然最能牵动阅听大众的神经,而“一纲一本”或“一纲多本”也因此成为热门新闻之一。无论如何,只要升学主义不变,家长仍然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要小孩子在升学战场上拿童年与青春与别人计较分数。那么,几年之后,大家应该会发现,学生的书包仍然一样沉重。

2008年跟升学有关的另一则热门新闻是“低分进大学”,以及有人发起“假考部队”,扬言要消灭“烂系所”的事件。虽然“假考部队”最后证明是闹剧一场,但是它所引起的风波却值得我们省思: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应该秉持“有教无类”的理想,那么为什么“进大学”会成为一种阶级身份的标志,而“低分进大学者”可以成为社会集体歧视的对像?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新闻事件也反映出,大众对于高等教育品质的焦虑。虽然台湾高等教育仍然必须面对大众“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期待,以及“齐头式平等文化”的紧箍咒,不过,从过去一年当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令人乐观的改变征兆。一方面,教育部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中得到信心,而将来应该会把越来越多的竞争机制引入奖补助办法之中;在另一方面,媒体也开始重视大学在教学法上有何进步,以及该如何重振技职教育“从做中学”的优良传统,以让年轻人有真正多元发展的管道。

开放陆生与两岸交流带来冲击

新政府上台后大力推动两岸交流,也对台湾教育造成不小冲击。教育部在下半年提出“开放陆生来台”的规划,不过,由于其中牵涉证照、就业、补助等复杂问题,也使得教育部宣示谨慎推动的立场。两岸交流也对教育应负起的“国家认同”功能造成严重冲击,其象征事件就是有高中或大学在大陆访客到校时主动撤除国旗。“表里不一”是教育大忌,新政府要如何妥善处理此一议题,将是两岸交流中值得观察的重点。

品格教育成果有待验收

在2008年的教育新闻当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就是,品格与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方面当然跟政治与金融方面发生的时事有关,另一方面,这也显现大众开始认识到,“品格素养”将是决定整体社会能不能向上提升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说教考试”方式的道德教育注定成效不彰,而“服务学习”的方式才能让年轻人透过体验教育,真正具备关怀他人的同理心,以及建立乐于付出的价值观。因为越来越多学校加入服务学习的推动行列,我们可以乐观预期,接下来在媒体中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相关正面事例。

年轻公民参与的行动热情是社会的宝贵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2008年的“野草莓学运”与“抢救乐生运动”,纵使现在各界观感不一,将来应当仍会得到正面历史评价。除此以外,“言教不如身教”,郑瑞城部长在评论野草莓学运时说:“如果学生们都听话,我们才该担心台湾高等教育是否出了问题。”这句话不只让我们对于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已在台湾教育中落实生根感到放心,也让我们在对比中共对教育的思想箝制时,看到台湾教育对于整个华人世界的价值与希望所在。(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刘孟奇:花钱买挫折感?
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刘孟奇:税减了,钱花在哪里?
刘孟奇: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