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的故事:犧牲與救贖

人氣 1133
標籤: ,

【大紀元3月21日訊】一般人認識基督教的節日,以聖誕節最為熟悉,其次是復活節。復活節是紀念耶穌(也稱為基督,意思是王或彌賽亞)死而復活的故事。

耶穌生於2000年前的以色列。30歲以前是個木匠,過著傳統的猶太人生活。30歲以後開始教導眾人,醫病趕鬼,他三年的傳教生涯,名聲遠播,然而他一直聲稱自己就是神,直接觸犯了猶太律法,觸怒了猶太領袖,於是他們勾結當時的統治者羅馬總督,將耶穌處決。

耶穌慘遭毒打,羞辱,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致死。三天後,他從死裏復活,顯現給五百多人看見, 40天後,耶穌向門徒叮嚀:「你們要到世界各地去,向全人類傳福音。」然後在眾信徒的見證下升到天上。

復活節前有受難週和大齋節期(Lent)追念的日子。受難節在星期五,英文名為Good Friday,這天原是耶穌受死的日子,基督徒相信耶穌降生是為了替世人承擔罪過,因為耶穌的救贖使我們這些本來不太好的人,竟在主裡成為美好的人。因此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節的意義更勝於聖誕節。有些地方的信徒如菲律賓,每年都會重演耶穌受盡折磨,背十字架登上髑髏岡,一路上仿照聖山的模樣,再一次體驗耶穌為我們承受苦難。

復活節是浮動的,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開第一次教會大公會議,商議復活節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因此復活節最早在3月22日,最晚為4月25日。復活節之所以會以春分為計算方式,是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照耀。這正好是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

復活節 (Easter)是基督教會曆(Liturgical Calendar)最早制定的節期,始於第二世紀,是基督徒為記念耶穌的復活而設立。以最接近耶穌真正復活的那個星期日作為復活節,這一天原本是古異教新年,是慶祝春回大地的節日。一說復活節可追溯到巴比倫愛情、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Ishtar)。後來女神變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 Eastre。Eastre 有東方的含義,因太陽從東方升起。

基督教會曆每年從待降節(Advent)開始,經聖誕節期,主顯節期(Epiphany),大齋節期(Lent),復活節期,聖靈降臨節(Pentecost),之後的三位一體節期(Trinity)。

待降節在每年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基督徒以歡喜的心情迎接耶穌降生。聖誕節之後有主顯節是1月6日,這是固定的。主顯節過後有四到六禮拜的主顯節主日。然後進入聖灰節(Ash Wednesday),其實這正像是待降節一樣的心情準備進入耶穌受難和復活。

聖灰節就是進入大齋節期,大齋節期扣除禮拜天為期四十天,在這段期間信徒要學習「捨棄」,以感受耶穌基督為人們的罪捨棄天家,在受難日更為救贖我們而捨棄生命。傳統教徒要捨棄一樣東西或習慣,來迎接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所以有人在此期間放棄吃甜食,吃肉或有人願意早起,每天運動等等,這種行動要持續40天,由於星期天不算,所以在星期天可以恢復原來的作息。

復活節有些習俗並不是每個教會都遵守。有些教會會在星期五關上大門,直到復活主日這一天早晨才重新開啟,象徵基督戰勝死亡復活!有的教會分發水煮彩蛋,如同小寶寶誕生一樣,象徵耶穌復活走出墳墓,使基督徒恢復生機。此時教會也會以百合花來紀念耶穌的復活,因為百合花象徵新的生命。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應景習俗還有復活節兔。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其實彩蛋都是用雞蛋),有人在蛋上畫花紋。而這些風俗都非起源於基督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格林內瓦德:《耶穌誕生》和《天使的音樂會》
教宗燃燭  展開耶誕節慶活動
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耶誕節子夜彌撒
渥太華聖誕夜景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