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一梟:萬物一體論

東海一梟

人氣 487

【大紀元3月30日訊】

一、世俗難解

萬物一體為儒佛道三家共識,但一向頗難為人理解,自古以來,常被斥為謬論,《古今譚概 迂腐部》載:

「一儒者談萬物一體。忽有腐儒進言:設遇猛虎,此時何以一體?又一腐儒解之曰:有道之人,尚且降龍伏虎,即遇猛虎,必能騎在虎背,決不為虎所食。」周海門笑語之曰:騎在虎背,還是兩體,定是食下虎肚,方是一體。聞者大笑。」

其實,萬物一體是說宇宙萬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與人、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與自然物的息息相通。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本指同胞兄弟同父同母所生。擴而言之,人類生命都可以說是「同根」的,再進一步,在本體層,人與自然、人與物、物與物也都同根。

但在現象界,人是人,虎是虎,萬物是萬物,相通又有區別,身與虎、人與物親疏有別,並非一講「一體」,各種差別就消失或抹煞,人與虎與萬物就完全等同起來了。儒家仁愛,無侷限但有差等,親親仁民愛物,但不宜重物輕人,為了愛物而讓人受害。以人飼虎的行為,為吾儒所不取。

二、文化共識

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佛道三家都是融天地萬物為一體、貫宇宙人生為一源的,這是中華文化的共同點。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和我們同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獨一無偶的「道」分化出「陰陽」二氣,相互激盪而產生出千差萬別的天地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又說,「磅礴萬物以為一」(《莊子-逍遙游》),「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莊子-齊物論》)。莊子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莊子-馬蹄》)。這是道家的萬物一體說。

佛教的萬物一體說。大乘佛教認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顯現,萬法皆有佛性。佛教天台宗和禪宗都主「無情有性」說,認為無感情意識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湛然說:「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石無心之語生於小宗。」

隨緣不變,意謂佛性永遠不變,隨緣體現於萬物,故每一事物都有佛性,這是大乘佛教的觀點;認為那些沒有情識之物沒有佛性則屬於小乘思想。湛然認為,這是狹隘的說法,等於否認佛性的普遍性。

湛然又說:「我及眾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變遍攝。世人不了大教之體,唯雲無情不雲有性,是故須雲無情有性。」「真佛體在一切法。」(《大正藏》卷46,P783-784)三論宗的吉藏也說,「若於無所得人,不但空為佛性,一切草木並是佛性也」(《大乘玄論》卷三)。

《易經》的宇宙一體論。儒道共尊的《易經》,在宇宙意識方面可謂思深理精。方東美先生在《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人》一文中指出:「(《周易》)主張萬有含生論之新自然觀,視全自然界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瀰漫貫注。自然本身即是大生機,其蓬勃生氣,盎然充滿,創造前進,生生不已。…此由孔子創發,見之於《象傳》、《繫辭傳》及《說卦傳》前兩部分。」

這一「宇宙含生論」或「宇宙有生論」,確乎是《周易》哲學所代表的中國哲學的特質。方東美對《易傳》宇宙自然觀的詮釋,肯定萬物蘊藏的生機活潑的生命力。他認為,我們的宇宙是生生不已、新新相續的創造領域。任何生命的衝動,都無滅絕的危險;任何生命的希望,都有滿足的可能;任何生命的理想,都有實現的必要。「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正是宇宙的全體氣象。

三、歸本於仁

儒家之仁,徹上徹下,天人與共。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表達的都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

孟子的「萬物一體」論還較簡略,宋儒從本體論層面對萬物一體之理作出了更明確的闡發。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就有其本體論根源,他在《西銘》中的將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阻隔全面破除,將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作了形象論述,如: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幼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體悟到人與人、人與萬物息息相通、血肉相連的內在聯繫,自然能得出「民胞物與」的結論。嗣後,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對「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之說加以進一步詳化深化。

王陽明是以良知(與仁同義)為本體的,認為「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強調人類與宇宙萬物皆歸本於良知,統一於良知。他說: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陽明全書》卷三《傳習錄下》)

有了這樣的哲學認識,「明明德」「親民」、「天下一家」的道德追求和社會實踐,自然發於心之不容已,而沒有絲毫的做作和矯情。請參其言: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兄、人之兄,與天人之兄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弟之明德始明矣」(《陽明全書》《大學問》)。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慾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撟書)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___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欲潔其身而亂大倫,果哉,末之難矣!嗚呼!此非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傳習錄卷中,答聶文蔚)

良知燦發、本性作主的人,必定切實悟得萬物一體的真理。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理一分殊、體用不二(用熊師的話說:本原現象不許離而為二,真實變異不許離而為二,絕對相對不許離而為二,心物不許離而為二,質力不許離而為二,天人不許離而為二)等義理,無不築基於此、發源於此。戓者說,是同一種宇宙觀、本體觀的不同側面和表達。另外天人合一、體用不二等也是儒佛道三家的共識,具體領悟有所不同而已,茲不詳論。

四、科學依據

萬物一體論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愛因斯坦之相對論提出質能互換定律,物質與能量本為一體;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構成物質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還有「超長距作用」現象(根據量子理論,有可能兩個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對方之改變,彼此影響),都為萬物一體論提供了間接證明。

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為現代太空物理學界廣泛所接受。據介紹,根據科學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原點,半徑不到10-25公分。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一切,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原來都存在於這樣的微粒中。現在親疏遠近無量無邊的宇宙萬物,在當時盡涵其中。真可謂芥子納須彌也。

如此,萬物一體論就不難理解了,佛法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虛空法界一切剎土眾生同一個法身,也就不難理解了。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真如法身,就是宇宙生命系統本體,就是宋朝一位詩僧詩中描述的那個「一體無邊含萬物」的「本元自性天真佛」呀。易經的乾元,道家的大極、無極,儒家的天道、良知,指向都是這個本體呀。

近有友人薦我一篇著名網文《宇宙是一個幻象》,可為萬物一體論提供側證。說的是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一些物理學家,進行了一項重要的實驗: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做到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

被譽為當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的倫敦大學戴維.玻姆提出大膽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來是具體而堅實的,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數據,全像相片整體包含於部分中)。

「宇宙只是一個幻象」這個觀點,與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與佛陀所證悟緣起法則及 「舉心動唸法界皆知,萬法同體牽一而動全身」之理,皆異曲同工。

「宇宙是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的全息宇宙之說,與佛教「法法同體,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塵沙無不是一個世界」的宇宙觀如出一轍。唐代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大師早就在《華嚴金師子章》中指出:「宇宙間的各個事物由於本體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現象都能收盡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現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盡攝入即包含萬物的整體。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攝入即包含其他一切事物。進而,一切事物可以歸結為任何一切現象,事物的整體等同於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個事物也就是其他事物,這就是各個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

宋-釋正覺《偈頌七十八首》寫道:

一塵具無量剎土,一念超無量劫數。

一身現無量眾生,一體合無量諸佛。

詩中描述的華嚴境界,與全息理論正好相通。

玻姆認為,次原子的粒子能夠彼此保持聯繫,而不管它們之間的距離多遠,不是因為它們之間來回發射的信號友多麼「神秘」,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覺,在現實下面更深的層次裡,這樣的粒子並不是分離的兩個單獨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大整體的兩部分。如果網文所言的實驗屬實,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萬物一體論。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新的科學觀點、新的理論、新學科將不斷湧現,生命與宇宙的奧妙將不斷「曝光」,相信萬物一體論將會得到更加深入切實的證明。

五、新人生觀

有人提出,21世紀人類在生存方式上必須建構起「生命共同體」的新人生觀。其意蘊有三:一是從人類自然的生理性生命來看,整個人類在生命存在的意義上是一個共同體;二則從觀念上看,人類的每一份子都應該努力突破個我主義的限囿,在社會文化的層面溝通你、我、他,達到人生觀價值觀上的生命共同體;第三是指人與其他的生命體乃至整個宇宙皆應互相溝通為一。

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共識,新的人生觀,「仁民愛物」、「泛愛萬物」的博愛觀,「眾生平等」、「本性平等」的平等觀、以仁戓良知為本質生命和生命本質的新生命觀,等等,都是建立在萬物一體的宇宙觀基礎上的。

有的人僅將仁者愛人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未免膚淺。愛人愛物確是一種很高的品德和境界,但如上所說,這種品德境界有了宇宙論本體論上的基礎和依據才「紮實」,才不致流於空泛和虛偽。《庭訓格言》曰:

「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戴焉,在下則人咸親焉。已逸,則必念人之勞;已安,而必思人之苦。萬物一體,痌瘝切身,斯為德之盛、仁之至。」

這種對人對物的愛、萬物一體之感,是品德修養,更是哲學境界、智慧境界。有了萬物一體的宇宙觀,人生自然被仁愛精所充滿,欲不仁民不愛物,不可得也。就像一家,不可能只顧一己而漠視兄弟姐妹息忍饑挨餓;又像一軀,不可能只重一處而不管身體各部位疼癢。如王陽明所說:「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

儒家將宇宙視為一個生生不怎、新新不已、浩瀚無涯、大化流行的生命系統,而人類在其中佔據著中樞位置。如果對此智慧上悟未真,義理上信不過,縱不無仁愛之心,也大有侷限,或難以持恆。

宋朝徐元傑有一首《詠以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刻印章詩》,藝不高,理甚真,錄此小結,並略加解析。詩曰:

三才中立囿形均,昧者拘拘利乃身。

不道有身皆有血,豈應知我不知人。

其間一物容虧性,是即四肢頑不仁。

洞洞八荒皆我闥,豁然窺見等天真。

「其間一物容虧性,是即四肢頑不仁」,可與程顥兩句話參看。程顥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又曰:「醫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如手足不仁,氣己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二程遺書》卷二上)

「洞洞八荒皆我闥」,意出王陽明語:「仁者以萬物為體,不能一體,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於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闥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傳習錄卷下)

全詩大意為:天地萬物與人類均被形氣所囿,愚昧之人更為一己小我所拘,只知自利肉身,不知彰明本心。須知有身軀者都有血液和生命,豈能一味利己,不顧他人?儒者不僅要盡己之性,還應追求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天地之間若有一人一物的本性受到虧蔽、不得發抒,就像四肢頑病不靈呀。五湖四海都像在我家門之內一樣,我看到天地萬物都平等地秉賦著天道的本真。

只有徹悟萬物一體的真義,才能更好地自愛愛人、己立立人、成己成物,才能更好地重視和追求和諧—不僅重視和追求自己身心的和諧,而且重視和追求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民胞物與」的和諧,從而學會與他人、與社會、與動植物、與整個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2008-3-27東海一梟

──轉自《自由聖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大學教授:神韻復興失去的中國文化
組圖2:大邱觀眾凝神觀賞神韻演出
神韻瑞典第二場爆滿  演員四度謝幕
酒店高管:獲得了一種全新感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