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不恥下問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學(4),不恥(5)下問(6),是以(7)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解】
(1)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生於西元前520年,可能卒於西元前456年,春秋時衛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科」,是「孔門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謚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衛國大夫。
(3)謂之:被稱為。
(4)敏而好學:聰明勤學。敏,聰慧。
(5)恥:羞恥。
(6)下問:向年紀、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闡述】

春秋時,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後來「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份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也可形容人謙虛好學。

【討論】
(1)一開始,子貢為什麼認為孔圉配不上「文公」這樣的謚號?
(2)孔子認為孔圉有什麼過人之處,所以衛國國君賜給孔圉「文公」這個謚號?
(3)平時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會求教於別人嗎?你是如何克服羞於開口的心理障礙的?

【造句練習】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恥下問,才不會弄巧成拙。
例: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相似成語】
虛懷若谷、詢於芻蕘

【課後時間】
你能分辨「不恥」和「不齒」的差別嗎?和同學討論一下,並填填看。
◎不屑與之為伍,有瞧不起、輕視之意的是( )。
◎不覺得可恥、不認為羞恥之意的是( )。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百六(1)是清明,立春(2)五戊(3)為春社(4)。寒食節(5)是清明前一日,初伏(6)日是夏至第三庚。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 蔣慧云的小書包
    這詩是王維的一次美好的夜遊經驗,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的那個夜晚。然而,如果那晚我們跟著王維一起去夜遊的話,也能有一樣的經歷嗎?
  • 蔣慧云的小書包
    「砰砰砰!砰砰砰!」有人把曾家的大門敲的又急又猛。曾母一邊說:「來了,是誰呀?」一邊起身開門。可門都還沒開呢,門外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的說:「老太太,我是鄰居張三啊。我剛才,在外頭聽說了,您的兒子,曾參殺人啦!」
  • 闊少爺帶著馬鞭,得意洋洋的走了。他騎著馬,不時就揮揮馬鞭,還一邊對人炫耀:「我這根馬鞭哪,值五萬塊呢!」
  • 狙公愛養猴子,他跟猴子商量後,把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橡實,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橡實。可是,早上吃四升跟三升真的沒有不一樣嗎?
  • 楊布差點就真的打狗了,幸好他的哥哥阻止了他。楊布的哥哥是怎麼讓生氣的楊布能夠冷靜下來?他的方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 顏闔說:「馬再好,它的力氣也總有個限度。我看東野稷駕的那匹馬力氣已經耗盡,可是他還要讓馬拚命地跑。像這樣蠻幹,馬不累垮、馬車不翻車才怪呢。」
  • 小皇帝孫亮好聰明啊,雖然他年紀小,可是他沒有受人的影響,著急的就下判斷,冤枉盡職的官員。他能夠自己思考,找出證據,把壞人給治罪了。
  • 因此當時的人們人人皆知陰陽五行的道理。這裡開篇講天地萬物的來歷,為的就是具體向孩子們闡述陰陽五行與三才這些人直接看到的,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識。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受命於天的來源和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