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遠 親譜茶山之歌

張雲清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6日訊】第一次上北山時,羊腸山徑盤旋著山腰宛延而上,我們看到了隱約在山嵐間的茶園小徑,我不禁恍然,這不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避秦化外之民嗎?…

1991年,倪洪遠的獨生子哲哲即將要進小學讀書,倪家夫婦不想讓單純的兒子太早陷於升學壓力之中。機緣湊巧下,倪洪遠便和太太娘家的兄姊一起合資在北山買下了數甲茶園,決定帶著兒子遠離塵囂,隱遁山林改行當茶農。

倪太太回憶說,當時還在大學任教的二嫂一來到北山,在還是「荒煙蔓草」的土地上一站,深深吸了一口氣後便說:「好!」就這樣二嫂也帶著剛要上國中的兒子一起「解甲歸田」,從此就展開了北山緣茶的傳奇序幕。

都市菜鳥來種茶 山中茶農看笑話

「當時以為種茶很簡單,只大略打聽一下,收入可以維持一般的生活,就上山來了。」倪洪遠說:「上山後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但是已經不能回頭了,只好硬著頭皮走下去。」萬事起頭難,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最基本的配備:斗笠、工作服、雨鞋都沒有,穿著西裝褲、皮鞋,手拿小鐮刀就到茶園由除草開始做起,還是一根根的拔呢!

「當時山上的鄰居都等著看笑話。」倪洪遠說:「他們認為這幾個都市來的土包子在這裡待不到三個月就會落荒而逃!」不過,憑著一股傻勁,一轉眼十年就過去了,反倒是當時等著看笑話的人早就棄茶不知去向了呢!

萬事起頭最艱困 同心協力辛苦做

剛買來的茶園,遍佈著人一般高的芒草,根本看不到茶樹。所以第一年的工作就是「找茶」。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畏風吹雨打之苦;甚至寒流來襲,在低於攝氏四度的冷風裡也不休息。就這樣茶樹一棵一棵的被找了出來,從此也才真正擁有了一片茶園。

由於對種茶完全外行,只能從觀摩別人、依樣畫葫蘆開始。然而,親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心合作下,不但學會了種茶、製茶,還摸索出自己獨特的風味。目前真正經營北山茶的就只有倪洪遠夫婦和二姊夫。

用心揣摩茶個性 誠懇踏實虛心學

倪洪遠說:「做茶萬底深坑!」意思是做茶沒有一定的公式,只有大原則,必須視季節、氣候、溫溼度的變化做不同的處理。在做茶過程中,要隨時用心去看、去聞、去摸、去感覺,才能將茶做好。因為「茶是有人性的」。

簡言之,製茶者的心態是這一行成敗的關鍵和祕訣。

早期剛入門,請師傅來做,自己在一旁觀摩、學習,看別人怎麼做就跟著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茶葉的本質好,雖然只是依樣畫葫蘆,卻也能維持一定水準。「就好像一條魚,只要夠新鮮,怎麼煮都不難吃。」倪太太如是比喻。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茶呢?於是倪洪遠「不恥下問」,經常請教有經驗的同行,加上自己用心揣摩,終於漸漸摸索出自己的心得。

熟果青芽雙風味 天公最是疼憨人

現在倪洪遠甚至可將一季茶做成兩種風味:「熟果香」紅茶(發酵時間長)和「青芽香」綠茶(發酵時間短)。雖然工作加倍,休息時間更少,但是他們認為這只是盡本分。倪家夫婦真誠的表示:「因為我們必須對得起所賺的每一分錢。」

倪家夫婦除了天性踏實、誠懇外,還有著一般人少有的耐心和毅力,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在摸索中汲取經驗,如今他們細心做出來的茶,已成為許多品茶者的最愛。

看到倪洪遠小心翼翼呵護著成品茶,生怕一個碰撞就會傷及茶葉的模樣,真像疼孩子一樣的寶貝。而北山茶入口後的「齒頰生香,回甘無窮」,不也代表了茶葉對主人兢兢業業之心的回饋嗎?
不偷懶、不花招,實實在在的經營,就是北山茶成功的祕訣。「天公總是疼憨人」,北山茶的漸趨佳境,其實也是必然的結果。

天搖地動心不動 按時採收夠神奇

「山中無甲子」,平淡恬靜恰是倪家夫婦生活的寫照。不過,他們在1999年還是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那就是921大地震。當時的震央:南投縣國姓鄉九份二山,整個走山下滑,災情慘重。然而從滿目創痍的災區現場抬頭往上看,最頂端的一小片山頭,蒼綠依舊,這就是倪洪遠經營多年的北山茶園。

他們的茶區離露出萎黃山壁的走山處,不到三百公尺。更神奇的是,當時雖然天搖地動,可是他們的小木屋卻毫髮無傷,家裡只摔破一個玻璃杯,和掉了一地的小東西。雖然沒電,也和山下音訊隔絕,但他們第三天起就恢復一切正常作息。而其他的茶區可就災情慘重。地震過後兩週,那季秋茶他們照樣按時採收。當一群從山下雇請的採茶工上山時,還引起側目與轟動。

晴耕雨讀無所求 但記家園天外天

問及這段經歷。倪洪遠夫婦都表示這是修煉「法輪大法」也就是「法輪功」所給予他們的無窮信心和冥冥之中的神助。我心中想到一句更簡單的說法,那就是:「積善之家慶有餘」。當然,經濟不景氣加上地震的雙重打擊,山上已不復往日繁榮景象。就在鄰居紛紛離去之際,倪洪遠的心絲毫不為所動,因為他們青翠的茶園,才開始欣欣向榮呢!

北山茶園有著出塵脫俗的雅麗。日日晨曦、雲海相伴,賞鳥、觀星、野菜、甘泉,配上一壺上好的北山茶,實乃人生一大樂事。友人來訪後,作詩云:

「雲霞掩映山中居,清茶綠水滌塵煙;
晴耕雨讀無所求,但記家園天外天。」倪太太說,這正是他們目前心境的最佳寫照。

與世無爭 憨人憨福

所有見過倪洪遠的人一定會馬上就感覺到他的憨厚、踏實。交談過後還會添上幽默、親切的溫暖印象。倪媽媽說他從小就很善良,喜歡幫助別人,不爭不求,有點傻氣。他自己則認為傻人有傻福。「我太太的大姊就是因為看我傻傻的,才很放心的把妹妹介紹給我。」

他經常開玩笑的對人說:「我是個簡單的人,每天只要有工作做,吃得飽、睡得著就很滿足了。」倪洪遠覺得最幸福的事就是娶到一個會理家的老婆,還為他生了一個乖巧的兒子。他說:「結婚前我的薪水袋未拆封就交給媽媽;結婚後同樣的未拆封就交給太太。因為我對金錢沒有什麼概念。」

他很慶幸太太是個明事理、肯吃苦的人,從結婚前沒有半點積蓄到現在擁有自己的一片天,都不需要他操心。倪太太秀麗的臉上的確閃耀出異於常人的堅毅。倪洪遠說:「近年來當鄰居都轉作時,我也有點動搖。可是太太就是堅持專心做茶,不願隨波逐流。因為她認為那樣風險更大。」

有了賢內助,倪洪遠毫無後顧之憂,每天快樂的在茶園工作;閒暇時還去鄰居那兒打工,賺點外快。由於他不挑工作、不與人計較,又能談天說地,帶給大家歡樂,在山上可搶手呢。有了「與世無爭」的純淨之心,這個「傻人」當然就有用不盡的「傻福」!

今之隱者 自然風範

北山的茶區裡,倪洪遠這家人顯得十分另類。除了堅持高成本的管理方式外,也堅持不再開墾,始終保持原有佔總面積三分之一的茶園面積,並在其餘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廣植約二千棵的樹苗,包括烏石心、肖楠、樟、槭、楓樹等。如今綠樹成蔭、小有成果。這和一般人想方設法剝削每一寸可用之地的做法背道而馳。也許很多人會說他們傻,可是保持山林的原始自然,不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環境,對倪家夫婦來說,是他們身體力行的一項堅持。

在山上,免不了種些蔬菜水果,卻總是還沒收成就被蟲兒、鳥兒或松鼠吃光。這裡的自然生態極為豐富,有二、三十種鳥類、各種昆蟲、松鼠、野兔、果子貍等。春夏之交、還有滿坑滿谷,多得像霓虹燈的螢火蟲!親朋好友都視此地為比渡假勝地還棒的人間天堂!

為了招待客人,他們特別把原地主留下來的一棟客家建築老房子重新整頓,讓客人落腳。倪洪遠說:「我們不收費,但是有住宿條款:一是不能破壞環境,垃圾帶下山;二是飲食自備;三是不可賭博。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純淨。」因為平時工作忙,不像上班族有假日,尤其採茶期間根本無暇招呼客人。不過,只要有空,倪洪遠一定泡上一壺好茶陪客人閒話家常。如果沒空,客人自便,山中美景自覽自享,任憑流連優游,照樣主客盡歡。

這裡也是台灣少數郵差不到的地方。倪家沒有訂報紙,地震後也沒電視可看,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倪洪遠說:「現代人生活太複雜了,使得身心都不自在。其實日子過得越簡單越快樂。」

在山中小待一日,除了耳聽鳥語、鼻聞花香、眼觀青綠、面沁涼風外,還領略到了今之隱者的自然風範。這是訪茶山、品香茗的另一無上樂趣。


為了解決採茶排班的問題,除了更加用心照顧茶樹外,枯水期還每天澆水,希望茶菁比別人早熟,採茶期提前就不會和人撞期了。

繼續用心 更上層樓

「很多事情是因為不了解才敢做。」回首來時路,倪洪遠感慨的說:「如果當初知道做茶的學問那麼大、那麼艱辛,大概不敢上山了。」

雖然茶樹生長兩三年就可以採收了,但是問題接踵而來。由於茶樹小,產量有限,排採茶班時總是被排在後面;加上有時遇雨順延,很難按原訂日期採茶。往往輪到倪洪遠採茶時,茶菁都已經老了,只好眼睜睜的看著一季的辛苦付諸流水。

一開始也沒蓋自己的茶廠,只能向鄰居借,還得等他們的空檔。所以曾經一季茶採了三天就連換三個茶廠,苦不堪言。那種辛勤工作卻不一定有報酬的不安定感,倪洪遠提起來還心有餘悸。後來茶樹漸漸長大,產量也多了。為了解決採茶排班的問題,除了更加用心照顧茶樹外,枯水期還每天澆水,希望茶菁比別人早熟,採茶期提前就不會和人撞期了。

兩年後貸款蓋了自己的茶廠,煩惱終於去了大半,接下來學會做茶就成了當務之急。開始自己不會做,必須請師傅來做,但是好師傅不好找,甚至一天換一個,讓人傷透腦筋。於是硬著頭皮邊做邊學。

製茶是一門大學問,也是非常辛苦而耗費人力的工作。從採收茶菁回來,經過室外萎凋、室內萎凋,到晚上靜置發酵、半夜殺菁,第二天揉製成毛茶,整個作業程序需要兩天一夜。且因為每個步驟環環相扣,必須小心翼翼,一不注意就會影響茶葉品質。而做完一季茶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期間根本無法有完整的睡眠時間,真可說是體力與精神的雙重挑戰。

起初的手忙腳亂是免不了的,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經驗多了自然就能夠得心應手。現在,除了採茶需要僱工外,其餘都是自己一手包辦,是附近茶區絕無僅有的一家。

就這樣一路小心謹慎走來,雖有波折,總算漸入佳境。倪洪遠謙虛的表示,做茶還有好多東西可學,他們也還在繼續用心摸索,期待在製茶領域中站穩腳跟,更上層樓。

呵護水土 良心事業

和任何農作物的栽培一樣,茶園的「施肥、除草」是一等大事。倪洪遠加入「茶葉產銷班」後,由講習中得知過度使用除草劑和化學肥料,不但破壞土壤,也會影響茶樹生長,降低茶葉品質。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不像一般茶農使用化學肥料、噴灑化學除草劑,而採用除草機除草,並大量施用有機肥料。

他們早期一年就要用掉40噸的黃豆粉作為滋養茶樹的養分;現在則用台糖的蔗渣堆肥或是印尼進口的泥炭土等有機肥料。這樣雖然比較累,成本也大幅增加,但是倪洪遠夫婦認為這是他們用心呵護茶園,維護茶葉品質,保障客戶權益的第一步。

「我覺得這是一個良心事業,茶做得好不好喝,見仁見智。但是我們必須讓客戶喝得安心。」倪洪遠常鼓勵客戶來他們的茶園參觀,只要抓一把又鬆又黑的泥土,個中好壞,立見真章。事實上許多人就是因為這樣而成為他們的長期客戶,而且,有了信譽後,像目前雖然經濟不景氣,茶葉銷售大不如前,靠著口耳相傳,他們依然有穩定的客源和收入。

體貼客戶 雙方互惠

茶葉做好後,銷售管道有二:一是直接賣毛茶給茶商;二是經過烘焙,小包零售。早期景氣好,茶還沒做好,茶商早就捧著現金在一旁等著。近年景氣不佳,茶商根本不上山,必須親自送上門讓其挑三揀四還不一定成交。因此沒有零售客戶的茶農就很難維持,紛紛改種其他作物。

在這樣大環境不好的情形下,倪洪遠還是堅持專心種茶,不轉作。因為他們早期就比較重視小包裝零售。「茶商通常會把價錢壓得很低,而市面零售價又太高,中間的剝削實在可惜。所以我們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價錢給客戶,這樣可以使雙方互惠。」

除此之外,倪家的北山茶一開始就用真空包裝,一般茶商直到這幾年才普遍這樣做。為了讓產品表現出質感,他們也請專人設計茶罐和紙袋,襯托出茶葉的清新脫俗。每當新一季茶出產後,倪洪遠會打樣寄給老客戶,並請內行的客人提供意見作為下次製茶的參考,和客戶保持一個良性的互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