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夫-漢克:質疑美國救市政策

斯蒂夫-漢克 翻譯:王春

【大紀元4月3日訊】軍事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的,而經濟歷史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央銀行的銀行家們編寫的,但是你必須考慮到官方描述有不實之詞。

例如,你肯定認為在滑鐵盧戰役中是威靈頓公爵打敗了拿破侖。

但是,滑鐵盧戰役的研究專家皮特-霍夫施塔特指出,1815年6月18日,威靈頓率領的由68000人組成的軍隊與拿破侖73140人的軍隊一直血戰到傍晚。直到陸軍元帥布呂歇爾所率的47000人的普魯士大軍加入戰鬥,這種僵持的局面才得以結束,戰爭形勢得以急轉直下。

可是在這位鐵血公爵的官方描述中,布呂歇爾直到晚上才趕到,而當時只帶來區區8000人的軍隊。其餘39000名普魯士人不知何故消失得無影無蹤。正如他們所說,其餘的通通成為歷史--那些我們從書本上讀到的由威靈頓編寫的歷史。

對歷史的編造也經常在經濟圈中出現。很不幸的是,錯誤的認識很難被事實所糾正,謬論也會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大行其道。

經濟蕭條

為了弄清楚美聯儲的作用,我們最好從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著作《動盪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險》說起。根據格林斯潘的說法,美聯儲只是在他的任期內(1987年8月至2006年1月)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在格林斯潘時代,美聯儲有沒有實施什麼錯誤或不當的政策呢?最簡單的辦法是勾畫出美國名義最終銷售額(國內生產總值-出口+進口-存貨變動)增長率的趨勢線,然後衡量與這條趨勢線背離的那些偏差。

在格林斯潘的任期內,名義最終銷售額每年的增長速度為5.4%(如圖1所示)。它等於實際銷售額增速3%和通貨膨脹率2.4%之和。

格林斯潘上任不久就出現了第一次偏差。為了應對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的危機,美聯儲增發大量貨幣,第二年最終銷售暴漲7.5%,大大高於趨勢線。

由於增發貨幣力度過大,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又跳回到另一個極端。美聯儲隨後的緊縮政策使得1991年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

從1992年到1997年之間,名義最終銷售額一直十分穩定。但是,亞洲金融危機、俄國盧布貶值、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以及巴西貨幣危機等不利事件的連續性衝擊,迫使美聯儲注入更多的流動性,並導致名義最終銷售額的猛增。

接下來又是新一輪的緊縮政策,隨之而來的是2000年資產泡沫的破裂和2001年的衰退。

最後一次最終銷售額的大幅跳躍是在2002年,美聯儲為了阻擋人們對通貨緊縮不必要的恐慌而增加了貨幣流動性。由於當時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的物價指數年增長率跌落至1%,顯示出已經非常接近通貨緊縮。

這使得美聯儲理事伯南克(美聯儲現任主席)於2002年11月21日發表了一次引人注意的演講--「通貨緊縮:確保它不會在此發生」。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伯南克半開玩笑地說,美聯儲別無選擇時,可以用直升飛機撒錢來增加貨幣供給。

不管怎樣,美聯儲還沒有在公開市場業務中使用直升機。但是,美聯儲確實努力使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並增加了最終銷售。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2004年開始剎車。

在格林斯潘時代,事實顯而易見:美聯儲對真實的或者所感知到的危機反應過度, 在三次危機後都製造了需求泡沫;產生泡沫之後,又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消除泡沫。

近來,我們看到伯南克領導下的美聯儲比格林斯潘時代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更為激烈。1月22日,美聯儲為了應對馬丁-路德-金生日(美國的一個全國性節假日)當天發生的歐洲市場騷亂,將聯邦基金利率和貼現率都緊急降低75個基點。

奧地利週期

很快,在1月30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例行會議上,又接著是50個基本點的降息。從而,聯邦基金利率和貼現率分別降為3.0%和3.5%。

但是,美聯儲增發貨幣這次沒有發揮作用。目前美國經濟衰退具有奧地利學派所分析的經濟週期(Austrian cycle,下稱奧地利週期)的所有特徵。在這種經濟週期中,過度貸款造成資產價格暴漲,最終導致了經濟衰退。

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美國和歐洲經濟波動表現為典型的奧地利週期。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由繁榮走向蕭條,同樣表現出奧地利週期的特徵。

就奧地利週期而言,不管是景氣時期還是低迷時期,銀行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低迷時期,資產價格開始下跌。結果,銀行資本受到損失,銀行爭著資本重組。而經濟很容易遭受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們所說的「再通貨緊縮」(secondary deflation)的衝擊,即銀行急於收回貸款,緊縮信貸。

家庭自有應對辦法,它們將高風險的資產(例如股票型共同基金)變現或購買政府債券。於是,經濟生活中的投資和消費都受到不利的影響。

如果未來美國經濟也表現出奧地利週期的特徵,那麼美聯儲的一系列救市政策的效果將遭到質疑。銀行將不去創造信用,而是增加存款,利用它們的流動資產購買政府債券。簡而言之,信用創造的機制受到阻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無法發揮作用。

如果說貨幣政策可能無法挽救美國低迷的經濟,那麼,財政政策效果如何呢?布什總統在2月13日簽署了一項1.7億美元的財政激勵計劃,計劃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削減稅收--由政府買單。隱含在這個計劃背後的政策含義是:人們應該花掉由於減稅意外增加的收入,從而促進消費。

這種具有凱恩斯主義色彩的財政政策有一個問題,即人們會根據長期(或持久)的收入期望來對自身的消費進行調節,對短期收入的變化並不敏感。

結果,一次性的減稅(正如1975年所採取的那些措施一樣)並沒有刺激消費,因為它們沒有改變人們長期收入。

美國經濟在下滑,美國政府動用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法寶。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的是,我們有許多理由來質疑這些救市政策的功效。

--原載:《天道網》,2008-03-19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柯美月:全球股災 保守理財
布什:為穩定市場政府或再次干預
新唐人直播預告:美聯儲再降息 房屋重新貸款好時機
黃金價跌重創澳股 週四指數跌幅愈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