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婦女議題系列(一)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4月8日訊】張錦華:周美青現象與台灣女性核心價值

這次台灣選舉中最令人亮眼的可能不是總統候選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反而是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這位坦率低調、專業內歛、樸實不穿名牌、節制不干預公務、像每個職業家庭兩相兼顧的一般婦女,卻可以壓下小馬哥的頸項,而兩人同時笑容燦爛的奇女子。

其實,她並不「奇」特,台灣許多女子正是如此,周美青正是台灣女性地位和成就的典型代表之一。台灣目前就業女性逐年增加,2005年的內政部調查顯示,女性就業率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三;今年甫落幕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當選34名女性立委,占總席次 113名的三成,女性參政比例大幅提升,而且不是靠保障名額,婦女價值的提升是台灣社會進步的指標,令人欣喜。

當然,女性的價值不僅是就業及參政比例而已,近年來,台灣社會走向M型化,一方面貧窮家庭增加,面臨家庭困境的女性數字大幅增加;但另一方面,媒體大幅報導奢華、名牌、享樂的所謂名媛現象,更造成社會價值偏頗。當然,這並不是說,名牌或奢華是錯誤的;而是說,當奢華及名牌成了媒體大幅報導的名女人現象,就會成為這個社會的顯性價值;相對的,它也會負面化其他如樸實和節制的意義。

如今,當我們看到台灣領導人的夫人,本身也是金融機構領取高薪的重量級主管,卻穿著牛仔褲、背著平價包、留著短頭髮、坐公車、住公寓時,似乎已預告了台灣女性核心價值的重建。其實,台灣大多數的女性,不都是這樣嗎?聰明而誠懇,認真而美麗,關心家人親友,盡責於社區或社會;她們持久一貫的付出,才能撐起台灣的半邊天。

而周美青是否應該辭去工作而引起熱議的現象,也給台灣社會帶來一次很好的女性角色的公共辯論。女性的角色應該隨著丈夫而變動嗎?當貴為總統夫人時,這個問題就更顯得重要,並且成為全國性的公共話題。

認為周應該辭職,並好好扮演總統夫人角色者,一方面認為總統夫人要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諸如輔助外交、參與慈善工作、協助弱勢團體等,這些都對國家很有貢獻。同時,也有人指出,總統夫人的權位很可能讓周美青現在的法務主任的工作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此外,也有人提及:試想,總統夫人出入都要安全保護,每天去上班,不是會造成許多不便和安全問題嗎?

這些贊成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也看到許多反對的討論,也很有意義,例如:總統夫人並不一定要一起拼外交,外交工作還是應該由專職外交人員來做;同樣的,社會救助工作也已經是一種專業,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社會團體的效能,而非要求總統夫人去做;至於總統夫人工作是否會帶來利益衝突的問題呢?關鍵其實不在於工作的形式,因為沒有工作的總統夫人也可能涉入許多政治利益糾葛;因此,除了工作本身直接涉及利害關係之外,真正重要的是,總統夫人是否能自我節制、把握分際。

就女性權益的推動來看,更重要的意義可能是,如果台灣的總統夫人可以選擇她自己的專業角色,這不啻向全國人民示範了一次女性自主價值的典範,不需要再用傳統的刻板形象來規範女性,包括第一夫人!女性即使身為總統夫人,她仍然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專業貢獻社會!雖然這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期待的方式!

不過,這並不表示女性的選擇就是一意孤行的。其實,周美青前幾日在決定不再搭公車上班時,就顯示了所謂的自主的選擇本身便包涵了各種因素的理性與感性的考慮:例如是否方便、安全、或會不會擾民、增加隨阜的負擔等等。同樣的,周美青在考慮其是否繼續工作時,也必然會納入各種因素,包括她的總統夫人的身份和利害關係,她的安全和工作互動需要,甚至,她也一定也會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她可能的角色調適。因為不僅是周美青,任何一位具有智慧和關懷的女性都會設法做最週全的考慮。

這次選舉所帶來的周美青現象,其實是台灣長期耕耘的性別平等化的成果,而周美青本人的樸實誠懇與專業自主,也彰顯了一種可貴的台灣女性的核心價值。


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左)與兩位女兒馬唯中(中)和馬元中(右)。

林巧蓉:女性文化地標揭幕 表彰傑出女性終身成就

為尋找女性深埋在台灣的生命故事,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表示,將在台灣設置十七座「女性文化地標」。3月29日揭幕的「蔡瑞月舞蹈社地標」是第十一座。除了感念蔡瑞月將其一生奉獻給舞蹈外,並期待地標設置後,這首座舞蹈市定古蹟能孕育更多優秀舞蹈人才,也希望對後輩有所啟蒙。

蔡瑞月(1921年-2005年)是台灣舞蹈家,也是台灣現代舞的先驅。她自幼熱愛舞蹈,只要一跳舞,全身就充滿力量。根據她的口述歷史記載:「五歲時即以童謠《桃太郎》自編自舞。」她還說,「別的課程都無法專心聽講,只顧在桌下練習舞蹈步伐。」

七、八十年前的台灣,民風仍然封閉,習舞者本來就是少數。由於天生對舞蹈的熱愛,蔡瑞月決定十六歲赴日本求學,向舞蹈家石井漠學習現代舞。為了舞蹈藝術,她奮鬥不懈,她曾經說:「散落在民間的動作像一堆碎玻璃,要捏成一朵花,又如何在『無』中生『有』,做為台灣人的我,責無旁貸,勢必要完成這項繁鉅的工作。」

她先後在台灣全省成立七家舞蹈社,讓被日本人嘲笑為「舞蹈荒漠」的台灣開出燦爛的玫瑰。作為第一代的台灣舞者,蔡瑞月被稱作「台灣舞蹈的月娘」,她對舞蹈教育與現代舞的推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自己本身就是一部台灣現代舞蹈的發展史。

蔡瑞月因丈夫雷石榆被以匪諜罪名驅逐出境,自己後來也入獄,一九四九年被關在綠島三年,出獄後,仍堅持舞蹈之路。

1953年在台北開設舞蹈社。她招收的學生曾多達400人,孕育了無數舞蹈人才,包括游好彥、劉紹爐、廖末喜、蔡光代、蕭渥廷及蕭靜文姊妹等。她個人在逆境中力爭上游,堅強的毅力令人敬佩,呂副總統在地標揭幕時說,蔡瑞月的一生代表了女性的美麗和驕傲。

舞蹈社不僅是國內舞蹈界的象徵地標,也是國外舞者訪台重要的據點。1999年被訂為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市的舞蹈交流中心,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台灣五十年的舞蹈歷史。蔡瑞月辭世後一年,舞蹈社以「玫瑰古蹟」紀念她的人文精神與舞蹈生命空間,並且每年在此舉辦舞蹈節,以懷念這位台灣現代舞先驅。

地標是由建築師鄭自才設計,大小不同的鋼板構成變化多端的空間,而且色彩鮮豔秀麗,360度的視覺欣賞,讓人可以感受到蔡瑞月追求藝術的完美。鄭自才說,這個地標不只是一個雕塑品,也是一幅3度空間的繪畫。

為了表達對恩師蔡瑞月的緬懷和敬意,舞蹈家蕭靜文一邊吟唱當年寫給蔡瑞月的詩,「有五十年時日,我靜靜不出一聲,……在這舞蹈的厝,我要擱繼續跳舞歌唱五十年」,一邊迴旋起舞;詹曜君則是在揭幕時,緩緩從雕塑上起身,歡悅奔舞,試圖表現「因為站在巨人(蔡瑞月)的肩膀上,新生代才能看得更遠」。


呂秀蓮親臨主持「蔡瑞月舞蹈社」女性文化地標揭幕儀式。

陳柏年:沒有婦幼節 只有兒童節

您可知道四月四「兒童節」被誤稱為「婦幼節」,已有十五年?婦運團體不斷正本清源,只為喚起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於婦女團體更多的關懷……。

在迎接一年一度的兒童節的同時,我們一定會聯想到另一個與兒童密不可分的社群──婦女團體。婦女團體的健全與幸福,與兒童保健與福利,乃至整體社會的完全發展,實乃息息相關。也因為兩者關聯密切,人們習慣把四月四日稱為「婦幼節」。殊不知台灣並無「婦幼節」的節慶,婦女新知執行長曾昭媛斬釘截鐵的說:「『兒童節』就是『兒童節』,『婦女節』就是『婦女節』沒有『婦幼節』這個名稱」。

成立第一個台灣女性雜誌社,為婦運奔走不餘遺力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執行長曾昭媛女士首先澄清「沒有婦幼節」這個觀念。以往政府將兩者合併為「婦幼節」,是考量假日期間媽媽可以照顧兒童。然而曾昭媛強調:「照顧兒童不僅僅只是婦女的責任,父親也應該照顧兒童。3月8日放不放假是一回事,但是婦女節與兒童節兩者都有它的主體意義,不應合併。」

婦女角色不一定只有照顧兒童,婦女角色是多元的,過去的設定是既有的社會價值觀,應該要突破,國家也不應該把兒童照顧的責任完全寄託在婦女一方。婦女節的意義彰顯的是女性爭取自主的權利。

曾昭媛說:「我們婦女新知基金會,還有許多的團體,一直反對採用『婦幼節』的名稱;從80年代以來就不斷的抗議……。因為兒童福利團體與婦女團體,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追溯「婦女節」與「兒童節」的起源,確實是不同歷史情境下的訴求。西元1909年3月8日,美國許多婦女及社會團體,為了爭取男女待遇平等,在芝加哥舉行大罷工遊行示威,同時組織婦女運動聯合會。為了紀念這個女性集結爭取權力的成就,西元19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婦女大會,各國代表便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與「保護女性」等要求,且明定每年三月八日為國際婦女節。算一算婦女節已經將近100歲了!因此各國通常以3月8日為婦女節。

兒童節的由來,則源自於1925年,五十四個關注兒童福利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兒童幸福國際大會」,並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呼籲世人關注兒童問題。1931年,「上海中華慈幼協會」 建議政府明訂每年四月四日為兒童節。所以我國第一屆的兒童節是民國1932年4月4日起,至今已有78年歷史。

兒童節與婦女節本來是各自獨立的,但是為甚麼我們會慣稱四月四日是「婦幼節」呢?實際上這條法令是有的,卻只頒行了一年。1990年,內政部基於施行周休二日之後的假期過多,要修訂原有國定假日,而初步決定將「婦女節兒童節將合併為『婦幼節』,定在清明節前一天,明年起列為國定假日」。

但是此項政策立刻引起婦女團體的同聲抗議,因為婦女團體與兒童團體分屬兩個不同社群。於是內政部再次於1991年再次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婦女節及兒童節的放假日取消,以解決放假方式的爭議。今年四月四日的假期,其實是基於民族掃墓節,在週休二日前一日全國放假一天,以形成連續假期,便利民眾返鄉掃墓祭祖及安排休憩旅遊。

雖然多年來,內政部清楚申明婦女節及兒童節分屬不同節日,並無所謂「婦幼節」之名稱。但一般民眾的認識裡,恐怕還是以為「3月8日婦女節沒了,四月四日兒童節也不放假,合併為婦幼節放假一日」的觀念。其實這是錯誤的。


台南市婦女聯合服務中心主任林麗梅

孫幗英:建構平台為婦女築夢

隸屬於台南市政府社會處的台南市婦女聯合服務中心成立迄今已滿2年,除了鼓勵婦女參與活動、吸收新知、關懷大環境外,今年3月1日起進一步為婦女築夢,建構兩大平台。

一個是終身學習平台—「婦女大學苑」,提供現有的各社區、各學苑的學習資訊,為婦女打造學習金字塔,屬於女性學習新知、增長智慧、運用知識的學堂。一個是婦女團體資源介紹平台,連結二十幾個婦女團體,提供學習、服務與支援的管道,藉由溝通、分享達到創新與共榮。

50歲之前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台南市婦女聯合服務中心主任林麗梅,50歲之後因為好奇而接觸婦女工作,覺得婦女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進而認識到為婦女服務是在做好事,5年來從中學習成長樂此不疲。

林麗梅表示,南部婦女學習意願很高,最熱門的課程是電腦,從基礎操作到經營網路拍賣,其次是生活美語,還有氣功、韻律、瑜珈等運動,養生講座、親子講座,職場培訓定期講座,女人玩藝、生活美學,影片欣賞、戶外活動,等等都很受婦女的歡迎,參與的年齡層大概在30至60歲之間。

此外,台南府城有轉大人「做16歲」的傳統儀式,台南市婦女聯合服務中心也貼心的為府城國小五、六年級的初潮少女舉辦「府城女兒節」,讓她們從認識身體、舞動身體、生命教育等課程增強內在的力量與自主性。

不過,即使政府與民間團體努力為台灣婦女打造許多學習成長的空間,但是身為北部女兒,南部媳婦的林麗梅,仍感受到城鄉婦女的差距;外籍新娘、單親媽媽、受暴婦女的無奈;台商在台妻子的憂慮;高知識份子職業婦女的艱辛以及新移民家庭、單親家庭、受暴家庭的種種問題。

她尤其提到,每天光鮮亮麗出門、有專業領域、高工作時數的上班婦女,有很多婦女把青春埋葬在工作中沒有時間交友結婚;有很多婦女結了婚卻沒有時間生育孩子;也有很多婦女生育了孩子,先生卻因為到大陸或越南工作,成為假性單親家庭,工作、孩子、父母、公婆幾頭燒,婚姻的潛在危機和巨大的生活負擔,其實她們是社會的中堅份子,承擔最大的壓力,卻不如弱勢婦女的被關懷重視。這是許多現代高知識婦女的辛酸面。

其實婦女問題,也是家庭問題,密切關係到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需要我們深思探討,確實找出解決之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婦女節搶票 謝馬展溫柔
台新國會  婦團盼關注婦女議題立法與修法
規劃退休:延遲退休或階段性退休的好處
退休後如何維持穩定的開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