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箭十星 太空競賽為哪般

標籤:

【大紀元5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曉輝綜合報導)2008年4月28日,印度宇航局的一枚搭載著十顆來自不同國家衛星的火箭順利發射升空,所有衛星均成功進入地球運行軌道。此次發射,打破了俄羅斯先前的一箭八星升空記錄,顯示出印度在太空技術上有了長足進步,可以應對多載問題;而且它標誌著印度具備了在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競爭的實力。同時,這也預示著亞洲太空競賽的繼續升溫。

「太空競賽」一詞來源於同「軍備競賽」的類比。它主要是指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發展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人類登月等太空探索技術水平等多方面的競爭。冷戰以來,一些亞洲國家也加入了這一競賽中,並且在冷戰後逐漸升溫,不斷在太空計劃方面增加預算。

近年來,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相繼推出了各自的登月計劃、探月計劃和星球探索計劃。目前亞洲國家中,中國、日本在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印度和中國已具備發射自己的火箭進入太空的能力,中國是亞洲唯一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而韓國、馬來西亞和台灣擁有自己的人造地球衛星,巴基斯坦和朝鮮則擁有主動制導導彈計劃等。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特別是亞洲的國家熱衷探索外太空?而且是在冷戰結束之後?分析表明,冷戰時期,開展太空競賽的主要目的是出於安全、軍事、政治方面的考慮;冷戰後,雖然上述考慮仍然是重點,但亦出現了一些變化,即商業因素也介入其間。比如提供發射衛星、太空觀光服務等。此次印度一箭十星的發射成功,就是希望在價值約上百億美元的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獲取一定份額,而這一市場一直以來由美國、俄羅斯、中國家以及歐洲宇航局控制。印度宇航局表示,它將提供比其它宇航局更加便宜的衛星發射服務。

不過,雖然目前商業因素成為發展太空技術的一個推動力,但對於正雄心勃勃發展太空計劃的這些國家而言,軍事、政治和安全原因依然是根本推動力。以中國為例。雖然中國領導人公開表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是為了探索太空奧秘,和平開發利用空間資源」,但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視太空探索為確認其超級大國地位的一種途徑,其太空計劃一年的預算多達20億美元左右;而且中國軍方已經把太空作為一個潛在戰場加以重點關注。美國五角大樓對中國軍力的評估認為,中國正投入巨資研發反衛星武器。此外,通過衛星獲取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情報也已非秘密。由此可知,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發展太空計劃的首要目的也絕非商業利益。

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日中,太空競賽還將繼續。只是不知,在此消彼長的太空競賽中,帶給人類的究竟是福還是禍?(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勘測軌道器拍到火星「藍眼睛」照片
美發現16萬光年外宇宙「氧氣工廠」
火星上發現鹽  生命存在的證據
美宇航局公佈「太陽海嘯」照片和錄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