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仍將是衰退陰霾下的中流砥柱

標籤:

【大紀元5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2008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外溢效果顯現,波及全球各國,全球經濟無不籠罩在美國衰退的陰霾下。然而,專業信評公司標準惠普(S&P)卻認為只要美國衰退時間不要太長,通膨威脅不要惡化,整個亞洲地區仍將相對穩健成長,是全球衰退陰霾下的中流砥柱。

美國衰退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果,特別是對亞洲地區的影響,經濟學家目前見解分歧。有一派主張二分法(decoupling),認為近幾年亞洲地區高度成長,對美國出口的仰賴已逐漸降低,因此美國的衰退對亞洲地區的衝擊有限。另一派則認為,即使亞洲地區對美國的依存度降低,但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出口仍以美國為大宗,尤其亞洲各小國更為明顯,因此一旦美國衰退,亞洲地區將受嚴重衝擊。

此時的美國經濟確實已陷入衰退,未來幾個月內,正可以好好檢驗這兩派經濟學者的看法孰是孰非。標準普爾卻肯定表示,亞洲地區成長動力仍在,美國經濟衰退對亞洲地區衝擊有限,觀點如下。

亞洲地區的成長與通膨展望

首先,由於亞洲國家在2005及2006年採行貨幣緊縮政策,以及受到2007年美國經濟下滑的影響, 2008及2009年亞洲各大經濟體的成長力道將較前兩年減緩。

其次,儘管亞洲地區的成長減緩,成長率則維持相對高的位置。其中,中國及印度是經濟成長率最大的兩大經濟體,這兩年的成長率將超過8%。此一成長動能將穩住整個亞洲地區於高檔不墜,也使亞洲地區免於美國衰退的衝擊。

再其次,由於過去兩年央行採行緊縮貨幣政策,通膨情況在亞洲地區被控制得仍算溫和,接近於2006及2007年的水準。而利率水準相對較高,理論上,央行有較大的降利空間來刺激內需,以彌補出口減緩的不足,但實際上,由於近期的通膨威脅大增,各國央行不見得會採行降利的寬鬆政策。

看好亞洲地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已擺脫衰退。儘管日本的經濟成長率無法回復過去10年前的2%以上的水準,但由於亞洲地區逐漸富裕,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出口將增加,進而確保日本未來的經濟持續成長。而東南亞國協的各個國家大多依賴出口,亞洲地區的貿易活絡,也可間接維持這些國家一定的成長率。

出口分散

雖然亞洲的經濟體大多出口導向,但近來已逐漸分散至美國以外的地區了,尤其2007年這個現象更加明顯。

2007年某些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還可維持近幾年的趨勢,而有些就受到美國經濟的影響了。直覺上這些表現強勁的國家,其經濟表現可能與進行區域內貿易有關,才能弭補對美出口的減少。

亞洲各國對於進行區域內與區域外的貿易整合與雙邊協定相當熱中。2007年亞洲各國簽署了60個貿易協定,其中有36個協定是與區域外的國家簽訂的。由於自由貿易盛行,區域中一旦出現成長快速的經濟體,鄰近國家勢必最先受惠。

風險

在全球一片不景氣中,亞洲地區卻有自免於外的經濟成長實力。不過,這還是有假設前提的。如果假設前提變壞了,那麼結果也可能變的很糟。亞洲地區面臨的潛在風險如下:

更嚴重的美國衰退

美國衰退的時間拉長,將造成進口需求遽降,特別是消費產品皆由亞洲地區出口,如此一來將衝擊亞洲地區的薪資水準與投資活動。如果美國衰退時間很短、幅度不大,廠商大可不必裁員,也無需暫停中期的擴廠計畫。

通膨

通膨是此時亞洲地區總體環境中最大的風險所在。然而,造成全球通膨的關鍵因素並不在於美國,反而是油價、商品與糧食行情。油價已走出一條自屬的多頭架構,與全球關聯度不大,也與過去的油價模式不同。商品行情則與亞洲需求有關,特別是中國地區的需求。

糧食價格也走了多年的多頭行情了,造成原因有幾個:高油價間接促成生質能源興起,穀物供不應求;高油價也讓肥料價格居高不下,栽種效率降低,收成轉差;全球氣候暖化,穀物出產國收成欠佳等等。

降低利率通常是有效刺激經濟的利器,也是避免國內經濟受美國衰退波及的重要手段,但擔心通膨威脅與日俱增,各國央行在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時皆投鼠忌器。

結論

區域貿易整合趨勢之下,亞洲各經濟體都可從鄰近國家的成長中分一杯羹,所以亞洲各國皆是整個亞洲地區高度成長的受益者。短期而言,區域的貿易整合有助於亞洲地區與美國衰退隔絕。然而,穀物與能源價格造成的通膨卻如影隨形地威脅著未來幾年亞洲地區的總體經濟。化解通膨的威脅,將是亞洲各國政府未來最重要的挑戰;確保成長的持續,亞洲各經濟體必將進行更密切的區域貿易整合。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電評論:亞洲國家的美國牌
8百億美元銀彈 瞄準金融變局
內蒙知名作家納仁畢力格遭拘捕
袁偉靜訴邊檢案5日在北京秘密開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