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傑明以良善的堅持 構築舞台燈光

沈芳如攝影/謝趙蓉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6日訊】初見鄭傑明,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身高,健壯挺拔的體格讓人印象深刻。原來,從小學四年級起,籃球便成為他每天生活的重心。清晨四點,太陽尚在沈睡,鄭傑明運球落地的聲音,已帶動人們一天的活力。就這樣,扣籃、轉身、投籃、防守,一次一次,直至日落西山。而他每天風雨無阻、毫不間斷的精神,也讓他縱橫馳騁於各大球場,成為叱吒風雲的籃球選手。

二十歲時,鄭傑明的父母移居美國。後來,鄭傑明也順利地拿到綠卡。鄭傑明退伍後,就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的這段日子裡,除了每天打籃球外,也做些演出的幕後工作,包括舞台燈光的設計操控。

爭強鬥勝若有所失

在居留美國的幾個月裡,鄭傑明依然維持著打籃球的習慣。可是漸漸地,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衝鋒陷陣、殺氣騰騰,隱約覺得似乎有什麼不對了。等靜下心來思考,他終於發現,以前在台灣學籃球,動作、姿勢都是棍子打出來的,在心底訓練出那震耳卻空洞、千篇一律的聲音:「我今天要跨越什麼目標,明天要超越哪位對手!」像個機器人一樣。

但是,反過來看看被譽為「籃球王國」的美國,選手只是抱著正面光明的心態面對每一次和籃球的律動、和對手的交鋒,在海闊天空、平靜無波的境地裡,沒有得失心的胸懷,反而打得意外精彩!因此,鄭傑明終於領悟,曾經津津樂道於美國籃球的濟濟人才、高超技巧,其實只是因為環境、心態所塑造而成的運動精神,讓他們從內而外顯現出恢宏流暢、無與倫比的氣勢風範!

鄭傑明那時的體能雖然達到顛峰狀態,在台灣也已是球場上的知名人物,但,看到美國那種「無所求而自得」的境界,突然覺得長久以來在籃球場上爭強好勝、一比輸贏的鬥志,變得沒有意思且毫無意義。看破自己對籃球「不斷超越,不斷爭名」的執著和迷思後,少了爭爭鬥鬥的氣焰,自在明朗的鄭傑明,反而有種柳暗花明的心境。

截斷後路踏實前進

二十六歲,鄭傑明捨棄了對籃球的執著;三年後,毅然放棄了人人嚮往的綠卡,跌破眾人的眼鏡。在美國,父母為鄭傑明安排了一條優渥、舒適的道路,但是,他不停地問自己:「我是要受家族的庇蔭,一生過著安逸無憂的生活?還是想做自己認為值得付出的燈光設計呢?」

直到有一天,鄭傑明覺得狡兔三窟讓他無法專心致力於一件事,是該做個抉擇了!於是,鄭傑明用了一個笨方法,直接斷了自己的後路。他跟家人說:「我不去美國了,所有的經濟來源也不用您們為我提供。」對他而言,走在現成的康莊路上,也許不用花費太多心力便可安享一輩子,但這樣「好康」的事,就像步行於廣穹柔軟的沙漠中,反而鬆垮得寸步難行。鄭傑明希望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一條嶄新堅實的大道!

燈光設計全新領域

帶著決心與勇氣,走在燈光設計的領域裡,初期他做得非常辛苦。他表示,因為國內沒有這樣的科技,大部分都得靠師傅傳授技術,但師傅卻喜歡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很神秘,留住一手,因而造成學習環境的惡質。所以,鄭傑明只好靠著國外資訊,自己找資料、看書、問人,從色彩、藝術、燈光等開始涉獵摸索。

沒有因襲的框框,鄭傑明豐富的想像力和認真不懈的態度,讓他開創了自己的天地和燈光設計的新環境。經過十幾年努力之後,在舞台燈光設計界,鄭傑明不論是經驗、實力、資歷,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原來,鄭傑明認為自己不能侷守在一個框框裡,應該多方面學習,讓事情有不同角度的詮釋方向。因此,近幾年來,經常接受委託製作非舞台燈光的設計案子,在不同的領域裡,鄭傑明不再頂著原有的光環,許多的事物也都得重新學習。許多人納悶,究竟是什麼原因支撐著他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突破框框共同成長

鄭傑明表示,公司裡的員工,有的跟了自己十幾年,有的七八年,他們都投注了很多青春在這裡,所以,不論是對員工也好,對這行業所處的環境也好,都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支撐自己的力量。

同時,鄭傑明為了讓更多人轉變不好的工作心態,也為了營造員工對良善的堅持,以更寬廣的角度學習、充實,鄭傑明寧願放下自己在舞台燈光裡赫赫有名的地位,為他的員工以及整個大環境重新開始。鄭傑明表示:「如果自己為了名、利,不斷佔住高高在上的位置,那麼後面就不會有人起來,他們也只能分享自己的光芒,所以,一個人好沒什麼了不起,要嘛,就讓大夥一起好!」

對鄭傑明來說,他已不是俗世中,熙熙攘攘的傀儡道具,而是憑著自己的人格信念,營築一個燈光燦爛、空間遼闊、色彩澄明的新天地!

也許,唯有看破名利、權欲,生命的光華才能在俗塵凡囂裡,從中抽出,讓本該屬於真正的自己,重又萌動清醒,凝入最真的心靈!

從良善往上走

鄭傑明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總認為要賺錢以腦力設計優越於勞力,只想找一條便捷之路名揚天下,這樣的心態造成了他們眼高手低、養尊處優的個性。鄭傑明感嘆,以前在路邊攤,即使只是碗陽春麵,也能品嚐出認真努力、腳踏實地的味道;現在大家開店,只想賺錢,想做出店的名氣,但就算裝潢得美輪美奐,也感受不出服務業的用心。

年輕人一窩蜂地往大陸跑,鄭傑明搖搖頭說:「這只是在談利益,卻不想讓整個環境優質化。」鄭傑明認為,中國目前仍是個「鬥爭」的國家,雖然可以賺到錢,品質卻是往下走,而這並不是自己希望的。雖然找他合作的中國公司非常多,但他卻拒絕了!他認為,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應該從良善的境地向上走,如果能夠做到,那麼,不論在哪裡,都可以做得好。

鄭傑明感嘆地表示:「台灣的大環境成長得很快,但某些東西卻直直往下降。」對於大環境的關懷,人們會說:「你瘋了,做生意都來不及,還想改變大環境?」雖然得不到別人的認同,鄭傑明也不氣餒,他帶著開創未來的決心說:「既然這樣,自己就更要做到,當他們看到並能認同時,他們就會跟著這樣做。」

學歷並非學力

鄭傑明說:「當今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他的設計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可是他並沒有很好的學歷,我自己也完全不是科班出身,更談不上高學歷。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上都有一個框框,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適合什麼。一旦走進這個職業,卻發現與他所學完全不同,或是不知自己應從事什麼職業才好。」

鄭傑明認為,並不一定要念美術才可以從事藝術,建築系出身才可以從事建築設計,或要經過什麼才可做什麼。現今社會有著一種無形的規範,限制人要遵照某種規範才能生存,沒有經過這樣的歷程就不能算做正統的,因而不知埋沒了多少真才實學的人。事實上,學校培養出來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專業人才,「學歷不等於學力」,值得大家多多省思。

舞台燈光設計

舞台燈光設計的起源很早,在西方羅馬帝國時期就已有戶外劇場,當時用自然光營造氣氛,之後又運用火燭照亮室內劇場;到了近代,由於愛迪生的發明,即使黑夜,千萬盞燈,就如銀河裡晶亮的星光,閃閃爍爍,點綴天地,燦爛奪目。

近十年以來,燈光的控制有了更細緻而多元的呈現,氣氛與意境的創造更上層樓,炫目的燈光融合神奇夢幻的效果,令過去被認為是「水電工」的行業,頓時被抬高了地位。

狹義來說,現代舞台燈光設計多用於演唱會、音樂劇等大型表演活動;就廣義來講,任何與燈光設計有關的項目都屬於這一體系。然而舞台燈光設計又與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等相關連,成為內容廣泛的一門學問。

改善大環境

鄭傑明在20出頭就沈浸於幕後的燈光工作,也常在晚上從事打燈光的職業,當他逐漸培養起能力後,遂踏入專業燈光設計的領域。經過十多年的的艱辛經營,鄭傑明成為亞洲華人地區知名的數一數二的舞台燈光設計師。

經常走訪他國的鄭傑明認為,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在資訊上比較封閉,因為燈光設計這行業的產值不夠,以致人才太少,素質不佳。而且大家以舊有的方式、觀念在學技術,相較於新加坡只能用閉門造車來形容。台灣仍沾沾自喜於過去的成就,其實,在台灣若屬於專業技術,在外國早成為一種流通資訊,唾手可得。

公司轉型突破局限

有鑑於此,鄭傑明以改善整個大環境,提高舞台燈光的重要性,做為他往後努力的目標。於是,怎樣留住更多人才、培養新的一代,並把舞台燈光設計應用於更大範圍,就成為鄭傑明的重要課題。

在過去燈光設計多用於演唱會、歌舞廳等地方,其實任何活動、環境都與它脫不開關係。它給人們的是環境和視覺的感受,是環境空間設計的一環。鄭傑明希望燈光設計能夠結合各種產業的人才,運用到每一個領域中去,讓它不只局限於舞台表演。

鄭傑明的公司因而開始轉型,過程卻是艱困重重。為了結合不同的領域,鄭傑明大可另開一設計公司,但他為了避免員工陷入過往的框框而不求進步,因此沒有這樣做,而讓員工重新學習許多新的專業,以便找到更新的出路。同時結合周邊的資源與方便的管道,知道如何將產品運用在生活、商業空間裡面,便於推動整個大環境的改善。此外,燈光設計的改造則為改善整個大環境的另一重點。

設計技術專業分工

舞台燈光分為「燈光技術」和「燈光設計」兩大部分,前者是偏於運輸跟架設安裝燈具的結構;後者則是設計並操控整個場景,像是畫面、色彩、氣氛等。在這一行裡,這兩大專業並非一般人所能勝任,但兩者一直無法明顯的區隔。

鄭傑明舉例說,一個會彈鋼琴的人不一定會作曲,因為作曲是創作,彈琴則是技巧的熟習。現場及時表演時,燈光設計必須在當場便有辦法把它安排出來,其中必須融會貫通許多技術,是龐大而複雜的。學完了應有的技術之後,還要會上控制台操作,不過,這不等於你會做出很好的效果跟設計。許多年輕人跨入這一行幾年後,常感到沒有那麼好的美學素養去設計情境,或跟製作人溝通怎樣營造畫面,在台灣,也很少有人去教導燈光設計這門專業。

為了達到區分兩項專業的目的,鄭傑明的理想是將設計的專業傳出來,另外訓練一批較懂美感的人,由他們作為設計部分的先鋒。這其中又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技術架設跟設計操控兩邊無法平衡,他說:「許多人都覺得做技術方面的事情就好像是工人做工一般,而做設計的才是最有地位的,使技術施工的發展無法前進。」這種觀念的影響,導致年輕人總是眼高手低,認為當設計師才能出人頭地 。

拉抬地位促進發展

鄭傑明認為現今技術架設方面的施工結合了最新的知識跟設備,已然形成新的體系,也應與燈光設計一樣受同等的重視。當雙方的地位平等後,才能促使燈光設計繼續向前發展。

鄭傑明雖然身兼兩大專業—燈光設計跟燈光技術,但他自己承認,就算會做燈光設計,卻無法具體談出來,因此很難跟業主溝通。所以,鄭傑明希望把燈光設計與前置作業再往上拉,讓它更專業。並結合多種途徑與方法去跟業主做更有效的互動。

雖然鄭傑明想將兩大專業分開來,但在這個大環境中,多數人還是固步自封於既有的規範,改造整個環境的確不容易。但前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努力改進,未來的燈光設計將有更加嶄新的突破。◇(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養蛋雞半世紀,退休後的田清江一家人在台南關廟改放養山雞,以各樣天然的食材調配雞食,補充雞隻所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纖維及脂肪等,加上長時間的放養,讓雞排掉預防針的藥毒,這種講究天然養生的無毒放山雞,近年來頗受青睞,意外開啟田清江另一段養雞生涯。
  • 2003年SARS爆發期間,抗菌產品炙手可熱,台灣第一抗菌品牌華宸公司沒有趁機調漲抗菌產品,而是捐贈了許多抗菌口罩、洗手乳等給各醫院和孤兒院,並喚起大眾正視抗菌的重要性;為防止有資金的大戶壟斷資源,華宸把抗菌資源平均分配給少資金的小戶。這些義舉贏得業界推崇,華宸老闆魏翌濠因而有「抗菌教父」的美譽。
  • 勇於嚐試也從不輕言放棄的個性,激發她努力學習的意志;面對生命之路難免遇到的風霜和冰雪,瓊文樂觀的勉勵自己:「只要給自已機會,就有希望!」
  • 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出席「台灣生命力2008雕塑大展」開幕典禮致詞表示,過去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加上白色恐怖的威脅,人們心中充滿壓力,而今天有些人生活或許不盡如意,但言論沒有任何禁忌,創造力也迸發出來,這次展覽以尋找台灣生命力作為出發點,不管是主題或時機拿捏都恰到好處。
  • 如今,升大學對許多人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但是來自家長的各方面感謝卻有增無減。對瀛海中學以及學校老師而言,學生、家長的每一份正面回饋,都代表了他們對學校的肯定,而瀛海中學正是在累積無數的正面回饋中,越來越受肯定,漸漸塑造出她的品牌,而且不斷提升這個品牌。
  • 秀朗蘭園位於花蓮市西郊沙婆礑水源地山嵐下,一處寧靜幽雅的地方,園主馬天官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經營佔地千餘坪的蘭園已20多年。從一開始對蘭花的研究到改良蘭花的品種都是其一手包辦,多年來精心努力,將蘭花的原始生態之雅、自然美麗之姿,融合了石雕藝術於其中。流連於花與大自然的對話中,讓人忘卻都市麈囂,並深深體會蘭花之美。
  • 乍見小小--湯谷明,嬌小的個子、宏亮的嗓音,一身古銅發亮的肌膚,散發著充沛的活力。很難想像經年承接各種生態專案、赴各地演說、帶團旅遊於山顛海媚之間的她,從小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
  • 許勝哲出生賣魚世家,在市場長大。凌晨四點,他們就得摸黑趕去批貨,即使嚴冬清晨,為了保持魚的鮮嫩,也得咬著牙,將龜裂發紫的雙手伸進冷冽的冰水中,往復多次。如此賣力地工作,家中經濟卻仍入不敷出;為此,父母親常因缺錢而標會,但卻常常被倒會!求助無門的母親沒有體力生氣,也沒有時間欷噓,嘆了口氣,還得繼續到市場幹活。
  • 多年前,剛畢業的思芳,一個青春美好的現代女子,一日午后,去郵局寄東西,行經遼寧街一條偏僻的小巷。巷裡有家店,思芳轉頭一瞥,一襲素衣迴旋,如花雨漫飛;蔥綠、嫣紅、靛藍、嫩粉、鮮黃,翩翩衣袖,粉藕衫裙…思芳看呆了。這時店裡老闆彩琳走了出來,淡淡約約瑩迴著一份遠古幽馨;彩琳以為思芳不好意思開口,大方地對未曾謀面、推著推車的思芳說:「沒關係、沒關係,如果妳真要外面那個紙箱,妳就儘管拿走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