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美:減碳震天響 企業窮緊張

林麗美

人氣 4

【大紀元6月28日訊】為了改善地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威力到底有多大?誠如搖旗吶喊的政客所描述的「這將是產業的世界末日!」還是只是嚇嚇人的新遊戲?不少知名經濟學家組成的智囊機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世人的疑問,答案是二氧化碳廢氣交易制度,對多數產業的衝擊有限,政客似乎反應過度。

美國的保守主義反應最為激烈。一九九七年,美國國會以九十五票對○票,全數通過,反對任何沒有將中國包括在內的「氣候變遷國際條款」;六月初,美國國會又通過一項法案,限制一些不必繳交碳稅國家的產品進口,以免對美國廠商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儘管如此,美國廠商還是擔心不已,悲觀地警告政府,未來美國可能會因此而流失百萬以上的就業機會。

排污交易 減少對企業衝擊

京都議定書還沒有在全球達成最後的共識。對美國而言,最在意的是「中國的問題」;對歐洲而言,最在意的是「美國的態度」;對其他國家而言,最關心的是,到底「京都議定書」要怎麼規範它們,要怎麼課徵二氧化碳廢氣排放稅?這樣下去,會不會削弱自己國家產業的競爭力?未來開徵碳稅的結果,如果造成「優敗劣勝」,碩果僅存的,反而是一些付得起碳稅的「大污賊」,那「京都議定書」不但沒有解決地球的溫室效應問題,反而是讓一些奉公守法、大力投資環保設備的業者出局,那還有什麼天理可言?

歐盟已布局完成一種新的遊戲規則,即所謂的「排污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的環保監管部門,為個別企業如煤電廠、石化廠等訂出一個廢氣排放上限,企業在上限範圍內,可免費享有廢氣排放額度。廢氣排污量低於上限的企業,可把剩餘的額度轉售出去;至於廢氣排放超過上限的企業,須從其他排放量低於上限的企業購買它所沒有用完的額度,來彌補自己額度的不足部分,否則企業要受罰。這個制度設計,是希望透過市場的力量,來控制二氧化碳排廢氣的總量,減少對個別企業的規範,逐步達成降低污染量的目標。

法國總統薩科奇更是火上澆油,二零零七年十月,呼籲歐盟國家應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徵商品進口稅,否則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後,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將遭不公平之競爭,特別是境內的鋼鐵業及一些高耗能產業。

碳稅這個新玩意兒,如果真的施行,到底會為地球帶來什麼變化?為什麼讓許多國家、許多廠商如此愁眉不展?

經濟學家也絞盡腦汁,想提出一個完善的風險評估,看看二氧化碳廢氣排放制度是不是會如政客所擔心的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而不同區域的廠商,會有什麼不同的風險?產業又應該如何回應?

碳交易與碳稅 沒想像嚴重

一家華府的智囊機構,最近出書表示,碳交易制度或碳稅的開徵,對世界的衝擊微乎其微。因為多數廠商不會用這麼多的能源〈造成二氧化碳廢氣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也就不必付出太多的成本。例如,汽車業、電腦業或家具業,這些產業所使用的能源費用,只占總成本的1%。即使是一些能源密集的產業,如發電廠,也不會受太大的衝擊。因為電廠通常沒有什麼外國競爭者,它們可以順利地將多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只有一些產業如鋼鐵業、造紙業、化工、水泥等,可能要承受較多的風險。但是以美國而言,這樣的產業,約只占美國二零零五年出口的3%、占就業率的2%而已。

歐洲的情形也大致如此,這種會受影響的產業,如將煉油業包括進來,也只占總出口的5%、占就業人口的比率則更低。即使是被認為高風險的產業,事實上衝擊也不會太大。經濟學家以「製鋁業」為追蹤案例,發現這個高耗能產業,也沒有受多大的影響,以德國廠商為例,二零零七,即使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成本增加,還是重新開出一家污染嚴重的產能。

這些污染產業之所以捲土重來,主要是全球對原物料的飢渴,對鋁製品及其它期貨商品的需求,大為增加,有生意做、有錢賺,就不怕繳稅。而且,歐洲已發出許多符合排廢交易的污染許可證。

對工業產品影響有限

不過,長期而言,碳稅的徵收未來還是有些許的傷害。歐洲打算再進一步增加碳稅交易,愈來愈少的污染被許可。在美國,則沒有所謂的污染許可。所以說,短期間不會有太大如關廠的衝擊,但是愈來愈少人敢投資新廠、或增加新設備。

一家研究未來天然資源的美國智庫,做出預測經濟模型,估計美國如排放一噸的二氧化碳廢氣,必須付出的成本大約是10美元;比歐洲的39美元少多了。結論是,對工業產品出口的衝擊,不會超過1%。衝擊較大的產業,是金屬製造業,可能會因此而萎縮1.5%。所幸,這些損失可從耗能產業的污染許可中,稍稍彌補廢氣排放量的15%回來。

另有一個智囊機構,以過去能源上漲對產業所造成的影響來計算,每噸15美元的碳排廢氣價格,對產業出口充其量也只不到2%。造紙業與玻璃製造業所受的衝擊稍大,出口大約會因此而下降5%。綜合目前的研究,碳稅對產業的殺傷力,好像不如一些政客所形容的那般嚴重。有些研究甚至指出,碳廢氣總量管制制度,還有可能讓廠商大賺一筆。如果廠商積極引用替代性能源如風力、太陽能等,大量節約能源,出售所累計的排廢氣額度,也可為公司帶來不錯的業外收入!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麗美:高糧價時代 你準備好了嗎
夏至關燈 亞洲15城市同步按off
無菸減碳 清淨家園有一套
日環境共生住宅大師  分享綠建築推動經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