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格:石油供給中的收入效應

輝格

標籤: ,

【大紀元7月28日訊】面對居高不下的油價,美國的政治家們終於沉不住氣了,近日共和黨方面擴大國內石油生產的呼聲很高,布什總統解除了近海石油開採的行政禁令,以此施壓國會廢除與此相應的法令,而民主黨方面一些議員已經習慣性的操起他們得心應手的干預大棒,準備拿投機商開刀。

圍繞油價問題的分析和討論已經鋪天蓋地了,然而討論的焦點多半集中在需求面和投機行為,而較少涉及供給面。在我看來,指責投機行為有點不著邊際,任何將商品價格的長期高漲歸因於投機行為的說法都顯得很荒謬;而需求面的情況則太過簡單明了,除非新興國家發生衰退,需求的長期擴張趨勢不會扭轉;所以,我們不妨將視線轉向供給面,看看為何長期高油價未能誘導出更多的供給。

石油的特殊之處在於,作為一種其經濟價值在近現代才被發現的自然資源,其所有權多半為各產油國政府所掌握,而對於多數產油國,石油收入佔其財政收入的比例極高,因而石油價格的變動對於這些政府有著顯著的收入效應,其結果是,油價越高,產油國政府就能以越少的石油產出滿足其財政需求,從而越是降低其供給意願。當然,收入效應只是影響產油國供給意願的因素之一,但它的確暗示了一種可能性,當油價在某一區間內上升時,並不一定如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會推動產油國增加供給。

不妨將石油供給的這種負收入效應與「劣等品」(inferior good)做個對比,經濟學的劣等品是指需求方收入效應為負的商品,即當人們收入下降時會消費得更多的那些商品,即越窮買的越多,而石油則儼然是供給方的 inferior good,越窮賣的越多。需要指出,負收入效應(如果有的話)只能在其他影響供給的因素不再成為限制因素時才會表現出來。如果某產油國的供給受限於其開採或運輸能力,那麼高油價會讓他有更多資金投入開採和運輸能力的開發,從而增加供給量。

當產油國財政窘迫時,其決策的目標是近期收入最大化,當高油價塞滿他的錢包,而產能也不再是瓶頸時,其所需做的決定已轉變為:將財富更多的封存在地下,還是更多的抽出來換成現金或其他形式的資產?顯然,影響這一決定的關鍵變量將是:一、未來把油抽出來時能賣到多高價錢?二、當前持有現金和其他資產的條件如何?如果這兩個條件都支持產油國多採油,那麼上述負收入效應依然不會表現為石油供給的下降。

然而,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下,上述兩個問題答案似乎都支持著產油國將石油更多的封存在地下。首先,只要新興工業國繼續其工業化進程,只要發達國家和環保組織繼續阻止擴大核能應用,對石油的需求便找不到下降的理由;其次,當前動盪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前景不明的美元幣值,使得產油國在如何配置其巨額資產存量上大傷腦筋,而他們的大筆石油美元湧入市場本身就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可能寧願將財富留在地下,等待貨幣和資本市場變得更穩定。

在古代,將大量已知財富埋在眾所周知的地方,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很可能為這一財富和土地的主人帶來滅頂之災。在那些年代,潛在的財富導致合作與勤奮,而已知的財富則往往導致戰爭和掠奪。多虧有了現代政治文明下的和平格局,如今各產油國能夠如此怡然自得的坐擁龐大石油儲量,不緊不慢的享受著高油價帶來的豐厚收入,這樣,當他們開支不虞,而又一時不知該如何恰當的處置巨額地上資產時,便可以方便的將財富暫時留在地下。而廣大石油進口國們,則只能繼續忍受因此而更被推高的石油價格。

--原載:《經濟學人》,2008-07-24(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周宜靜:非洲  新興的黑色鑽石
未來國際油價  張忠謀:會在70到200美元間
澳洲通脹率居過去16年來最高水平
美國發現北極有900億桶石油儲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