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奧運的真精神到底是什麼?

傅國湧

人氣 30
標籤:

【大紀元8月1日訊】一、體育的目的 奧運的宗旨

奧運會是全人類的狂歡,整個地球村的節日,四年一度,全球矚目。奧運會是所有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不同膚色、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人們共同的盛典,它首先當然是一場體育的盛會,借助沒有國界、種族、階級之分的體育比賽,這個世界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對話方式,通過體育溝通、交流,彼此競爭、彼此友愛,在這裡,賽場上的勝敗其實已不是最重要的,奧運會的宗旨十分明確,比「更快、更高、更強」更重要的無疑是「沒有任何歧視」,是「和平、友誼、進步」,這也是體育本身的目的所決定的。

如果我們追根溯源,體育的目的大體上無非有三個,一是個人性的,以健康為唯一訴求,體育只是鍛鍊身體的手段和方式;二是團體性的,在體育活動中可以得到合作的訓練,包括群體性的慶祝、聯歡和娛樂等;三是競賽,由體育的個人性和團體性逐漸發展出相互之間的競賽,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競技體育。第三個目的是從前面兩個目的延伸、派生出來的,而不是相反,競技決不是最終目的,雖然我們不能迴避競技。然而到了現在,在有些國家、地區,體育的第三個目的往往成為壓倒性的目的,在相當程度上忽略甚至替代了其他兩個更具有本質性的目的,一說起奧運會,好像就是金牌、銀牌,就是排行榜,就是國旗飄揚、國歌雄壯、淚水縱橫,體育成為顯示國家威儀、民族尊榮的一種方式,體育的其他追求幾乎都要服從、附屬於這個唯一目標。這種傾向、趨勢離開了體育誕生的初衷,也與真正的奧運精神相去甚遠,當千年古都北京終於有機會舉辦奧運會,有著幾千年悠久文明的古老中國大地,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視之下,我們更應該有所警醒,有所反思,體育到底是什麼?真正的奧運精神到底是什麼?

二、人的體育 人的奧運

體育首先是人的體育,是每個個體生命美好的、富有創造力的展現,是對人類體能極限的挑戰,是對人群合作、精誠無間的熱烈追求,在體育當中,人類找到了公開釋放個體生命力的最恰當載體,盡情地張揚人類力和美的一面,體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定格在古希臘和意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那些雕塑,就是最典型的象徵。奧運會雖然是以城市、國家的名義舉辦的體育峰會,但是,誠如哲人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說的:「國家起源於生活,它為美好生活而存在下去。」奧運會和日常的體育一起構成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這裡,比誰獲得「第一」更重要的是「參與」,是明知冠軍無望仍持續努力、樂觀面對的心態,是勝固可喜、敗亦欣然,在欣賞第一、讚美第一的同時決不輕視失敗、嘲笑失敗,在參與中實現自己、昇華自己,簡單地說,就是不以勝敗論英雄,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尊重正當的競爭,尊重公平的結果。對參與者來說,在比賽背後的品格和追求常常超越了比賽本身。不理解這一點,就會扭曲奧運的精神,褻瀆自由的奧林匹亞聖火。

奧運會上,固然也會有國家之間或潛在的或明顯的競爭,但是,有許多國家對此並在意,並不過多地看重這一點,因為它們對體育有自己的認識,對奧運精神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們只是將奧運會當作一場人類的狂歡,只重在參與。前些年雅典奧運會期間,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正在加拿大,他一邊在網上關注奧運會,一邊觀察加拿大人對奧運會和體育的態度,他發現,加拿大人不大關心奧運會,不在乎拿金牌,但他們每天都在運動,划船、滑雪、打球、游泳、跑步等等,加拿大的公共綠地多,體育設施多,大部分都對公眾免費開放,人們可以不分貧富、自由享用。在他們那裡,體育「不是展現國家強盛的工具,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國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實實在在的一部分」。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早就深刻地洞察到了「國家是為人而建立」,奧運會歸根到底也是人的奧運,以人為本,以人為最終目的。這是奧運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也是其長久的魅力所在。離開人的奧運去談論國家的奧運,即使有一天某一個國家包攬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金牌,也沒有什麼意義,有之,只是一種虛驕和自得,這與奧運的精神已經無關。

三、競技是表 精神是裡

自從1984年,中國人第一次在奧運會上拿到金牌以來,上上下下對國際性的競技體育充滿了興趣,我們的目光常常鎖定在閃光的金牌剎那的輝煌上面,至於金牌背後的血汗和淚水,金牌和體育的真實意義,幾乎無暇顧及。少數人的專業體育和普及性的業餘體育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前者以競技為明確目標,直接指向體育的第三個目的,後者通常是私人性的,或是興趣愛好,或是鍛鍊身體,每天跑步、游泳、打球或從事其他的體育活動,基本上圍繞著體育的第一、二兩個目的。專業體育或者說職業體育就是為了比賽而存在,不惜代價地投入人力、財力和物力,目的就是要拿冠軍,拿獎牌,這種專業體育絕大多數都是政府支持、財政投入,從幼兒和少年中選拔苗子,從小開始封閉式的高強度、專業化訓練。專業體育確實將競技體育推向了極至,但它也是把雙刃劍,我們看看多年在賽場上摔打下來的專業運動員往往傷病纍纍,他{她}們的競技水平建立在極為嚴格的、不斷重複的訓練基礎之上,那些訓練常常是殘酷甚至無情的,有時候甚至不惜以犧牲身體為代價,去獲得競技的提高和比賽的勝利。

許紀霖先生在那篇很有見地的文章《誰是體育大國》中,曾經不無感慨地說:「加拿大雖然是一個金牌小國,卻是一個道道地地的體育大國。」相反,「中國的體育,從少年體校到國家隊,好像只有一個目的:到奧運會拿金牌。國際上拿不到的,也要到國內的小奧運——全運會上搶牌子。除此之外,別無目的。於是,體育只剩下一個意義:一切為了競標,一切為了勝利。因此也形成了贏家通吃的殘酷規則,拿了金牌,成為人上人,而其餘人,通通變成了失敗者,包括亞軍在內,只配享受殘羹剩飯。至於體育本身的意義,體育與普通國民的關係,不再有人關心,也不再當回事。」這種單一化的競技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離開了體育本身,賽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賽場,體育不再是尋常意義上的體育,在體育當中附麗了太多功利的含義,在體育中注入了太多非體育的成分,體育更多地承載了一個古老國家的民族主義之夢,體育成了向世界同時也是向本國人民展示強盛和威力的一個重要手段。體育不再是全民身體的鍛鍊活動,更不可能是培育公民精神的一項活動,在雅典,人類最早的大規模體育盛會誕生的地方,體育天然地就帶有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訓練合格公民的功能。《奧林匹克憲章》說得很清楚:「以種族、宗教、政治、性別或其他理由,對某個國家或個人的任何形式的歧視,都與奧林匹克成員的身份不相容。」「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王雲五先生對於現代體育精神有深刻的領悟,他曾經精闢地指出,一個人從幼年、少年到青年,在體育運動中,可以無形中養成團體精神、正當競爭、守規則、忠誠、毅力、勇敢、忍耐、不驕、不自私等美德。他認為運動場不光是養成優良運動家的地方,也是優良公民的養成所,體育設施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公民教育的設施。這些話,在我們今天聽來是何等的陌生、何等的隔膜,而真正的奧運精神恰恰和公民美德、公民教育有著內在的關聯,奧運本身就是提倡人類的美德,是人類追求和平、進步的直接體現。

2008北京奧運會已進入倒計時,連北京的空氣中都已瀰漫著一種特殊的空氣。外交部發言人的一個觀點:反對將奧運政治化。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值得我們深思並反省的一點,那就是不能將奧運會狹隘化為單純的競技體育。據說「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是這次奧運會的口號和主題,我相信,「同一個夢想」的願望當然是美好的,在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房地產開發商和拆遷戶、失地農民之間,欠薪老闆和農民工之間,開化工廠的老闆和被污染的公民之間……不同的利益群體如何找到「同一個夢想」?每個關心自己的國家、關心這個民族的命運和走向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擔憂和嚮往,我只想說,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競賽,始終寄託著古希臘以來人類最質樸的追求和夢想,其中包括公平、自由、平等、博愛,包括《奧林匹克憲章》莊嚴寫著的「沒有任何歧視」。在奧運會這個地球村的盛大節日即將拉開大幕時,處在不同階層的人們找到我們的「同一個夢想」一定遠比金牌數要緊,找到「沒有任何歧視」的「同一個夢想」,就是找到一個共同的起點,從這裡重新起步,向新的文明靠近。有人說,不同信仰、不同利益階層的人不可能擁有共同的起點。我不同意這個判斷,因為我們共有一個中國,一個天空,一塊大陸,我們就有可能找到這個共同的起點。站在共同的起點上,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到「沒有任何歧視」的奧運精神,這才是最值得我們珍視和追求的。(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官」的問題解決了,就什麼都解決了
傅國湧:三個1893年生人
傅國湧:歷史只剩下了等待嗎?
傅國湧:「萬木草堂」對外開放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