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彥見證亂世 不容青史盡成灰

陳柏年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歷經當兵、被另一軍隊強行拉兵囚禁後逃亡,楊濬彥如願入伍國民黨戰功烜赫的四十軍,迎接光榮的抗戰勝利,卻又親見神州盡赤的悲劇。為了還原歷史,他自費出版抗戰史實的著作,為國家民族留下一面可資思索、憑據的明鏡。

步入楊濬彥先生的家中,最醒目的一面牆上,掛著國父孫中山、先總統蔣中正的遺照。這樣的擺設在今日看來非常突兀,卻是多年前臺灣各公共場域、中小學教室必置的畫面,也是楊濬彥前半生的動亂風雲裏,堅定帶領一代忠黨愛國的中國人,歷經抗日驚濤駭浪後,安穩定居、打造民主堡壘的精神象徵。時值今日,或許歷經了紛紛擾擾、政黨與民主意見的洗禮,一代中國人追赴偉大理念、赤誠保家衛國的精神價值,才更使人動容。

楊濬彥於民國十五年出生於河南洧川縣的苗庄,五歲喪父,自幼受拜神行善,勞苦無怨的母親影響很深。他描述母親:「容忍性很強,正直而有氣節。」

楊濬彥從小長養一種君子溫藹的骨氣,就讀私塾四年,成績數一數二,毛筆字頻得老師讚美。家中困難,也從不願巴攀富家公子,因此中輟無悔。有一回因家貧,受一位富親戚奚落,回家途中憤而對母親說:「再也不去那位親戚家了。」母親也慷慨地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去了,咱們家窮,窮要窮得有骨氣,不向人家低三下四。」

由於戰事逼近,年歲難過,於是楊濬彥只有在十五歲時拜別母親,出外謀生計。豈知從此再沒回到家鄉,直到半世紀兩岸開放之後。


入伍國民黨四十軍的楊濬彥。(楊濬彥提供)

半生戎馬 一根火柴決定命運

楊濬彥回憶自己戎馬半生,說:「我從當兵起就吃公家飯,一九四四年秋冬間入伍。第一次作戰幾乎粉身碎骨,我在那當監視兵,到中午,看到兩架飛機丟炸彈,我趕快爬走,還好有一個溝讓我趴下掩護,那個砲彈就炸在我剛才站的地方!我後面二、三個人都被炸死掉。」

初入伍的楊濬彥備受長官賞識,軍旅生涯正要崛起,卻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遭共產黨新七軍在行軍落單的情況下,以「捉逃兵」的污名,拳打腳踢下擄去營隊當兵。楊濬彥被迫背著重裝,在濕漉漉的雨天行軍,穿著草鞋在猶如泥湯的道上行走七、八天,結果一到營地,就發高燒並患重痢疾。認份的他本來想到哪當兵都一樣,卻發生了一件事使他改變主意:

「不想,這時有一件缺乏人性的事發生,使我立誓要逃出新七軍這個仇軍!」

原來當時的楊濬彥,虛弱到身體不能站立。一天半夜十分口渴,要求副班長給他火柴燒水喝,卻遭到怒斥:「半夜三更,哪來的火柴!?」楊濬彥說:「如果真的沒有,我也不會怪他們的,可是不到十分鐘,擦地一聲他們用火柴吸菸,這一下可傷透我的心了!」他恨怒地說:「我死也不做新七軍的鬼!」

就這樣,他計畫要逃出新七軍的部隊。病了多日的他,就在第二天早上到後院砍了一枝木棍做拐杖,當日半夜走出營隊。不多久共軍四出搜捕,他驚險躲過,兩次求援路上人家,竟都是家鄉河南洧川人,受到熱情保護。好不容易與哥哥嫂嫂相遇,他們見到楊濬彥瘦弱的樣子都哭起來了!他們並且惶然對楊濬彥說,因為治病,把他當兵所領的錢都用罄了。楊濬彥聞言並無驚怪,反而安慰他們說:「治病要緊,錢用完了,病也好了,不要再為這個煩惱不安。」

爾後,楊濬彥只得在麵店以伙計維生一段時間,終能如願入伍國民黨戰功烜赫的四十軍。然而好景不常,他親見國民黨大裁軍的錯誤政策,致使國民黨軍隊眾多裁軍士兵誤信共黨宣傳,倒入赤流之中。


國軍在南運河架設浮橋,準備渡河迎敵。(新紀元資料室)

痛見大陸淪陷 兵敗如山倒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艱苦領導全國軍民對日抗戰八年,終於獲得光榮勝利,卻在短短四年中葬送神州,憾然退守臺灣。關於這段史實,親臨其事的楊濬彥異常感慨:

「為什麼心理戰鬥意志很重要啊?沒有戰鬥意志,不能打那個仗。對日本、對外國人作戰那時候是國仇家恨。尤其南京大屠殺,軍官們恨之入骨啊,所以對日本作戰時士氣高得很!再苦也能受得了。但是一到共產黨來,成天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國民黨貪污、好戰』,就這樣講起壞話。所以到了徐蚌會戰的時候,敗局都已經形成了。」

在楊濬彥的書中,清楚列出共黨竊權成功的原因:一為抗日戰後,俄共占領東北三省,將大量接收日軍的輕重武器與美援俄軍的武器(可裝備兩百萬軍隊),大量支援共黨軍備並派專人訓練,使共黨不費吹灰之力即擁有優勢軍力。兼以美國總統杜魯門聽信共黨宣傳,斷絕對華援助,逼迫國民政府停戰、和談、建立聯合政府,大量裁軍。

再加上共黨宣傳與間諜的滲透,使國民黨軍心潰散,兵敗如山倒。楊濬彥痛心訴說當時撤軍政策的失誤,素以黨國為家的士兵,以領取微薄遣散費被解職了,頓失所依,反而大量被共軍吸收:「他們想抗戰勝利了,領三個月糧餉路費,一個月才幾個錢?沒有作戰任務就馬上拆掉一個師,就這樣失業了,怎麼回家?士兵都放聲大哭,那哭聲很悲哀。就這樣。這個四十師的兵都跑光了,沒有幾個到第六路十三軍。」「共產黨他們不裁軍,喊出『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的口號,所以很多士兵都投靠到他那裏去了。到最後,國民黨沒有兵可以打仗。一個將軍、團長,師長,那都要經驗的啊!這些營長、團長、師長、參謀長這些人,是容易訓練嗎?可是一下子就被裁去兩百多萬的軍隊。」

就這樣,國民黨節節敗退。後來,楊濬彥在對共黨作戰中腿受傷,再次不幸淪入共黨之手,但他置生死於度外,喝斥隨行同伴不應變節、當面嘲諷共黨貪兵掠奪錢財的卑劣行為;而當他在臺灣擔任人稱「肥缺」的公職時,亦能清高自守,從不索取當時視為慣例的回扣與不義之財,可謂體現了文人少見的風範。

時代動亂下的命運際會

在楊濬彥的自傳書籍《我的故事》中,特別對他年輕時,幾段有情無緣的女子描述,使人對於戰亂中的命運弄人感觸良多。

當他在十五、十六歲時,在學堂隨同一位善良忠厚、溫文儒雅的私塾老師學習。與同在就讀的私塾先生之女,有著一種淡淡的情愫。彼女容貌清麗,個性溫婉。據他所知,對方也曾託人說親,但是因為自己家中貧困,被母親一口回絕,成為他心中的憾事。後來楊濬彥離開故鄉,多年後兩岸開放探親,他聽說受人敬重的私塾老師竟被共產黨活活折磨死,彼女亦下落不明。

當其十九歲時,駐兵湖南信陽,因哥哥住附近漯河,約一星期搭火車前往探看一次。堂嫂的妹妹是一位難得佳人,數面之後頗有好感,便向哥嫂提親,嫂嫂卻拖延未答。

當時,他駐紮的信陽當地,有一位藥店女兒也屬意於他,央人提親。只是他心裏想著那位妹妹,總沒有肯定回訊。後來他趁年假到漯河,想要再央哥嫂許諾,終無下文,信陽火車卻因戰事不通,使他在漯河被勾留了十幾日。當他回到信陽,驚見全營空空如也,原來部隊已開拔到廣西。藥房女兒的說媒人痛斥他遠行多日,如今無法駐紮當地,沒有認識機緣,與藥房女兒的姻緣也告吹。楊濬彥當日上午,就上火車追隨部隊到廣西,哥哥嫂嫂卻從漯河寄信到信陽,許諾他與其妹的婚事。這件事他懵然未覺,直到兩岸隔絕五十年後開放探親,嫂嫂才透露此事。

或許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漂離如孤蓬。他後來釋然地說,還好當時未接獲此消息,否則一旦他來臺灣,心裏惦念著那位有緣無份的女子,或許就要孤獨終老一生。就這樣,楊濬彥來到臺灣後方落地生根,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自學苦讀 著書還原歷史

來到臺灣後,楊濬彥憑藉刻苦求學的精神,打下了厚實的學問根基:「我從民國三十三年買字典認字,自己看《三國演義》、《三國志》、《東周列國誌》,後來在八一後方醫院唸書,我就找最難的古書、講軍事、公文程式的書來讀。」

如此自學,於一九六五年通過當時優惠貧家子弟的高等檢定考試後,服公職至退休。而他秉持正氣與犧牲救國之大義,公餘之暇,密切注意共黨間諜行動,研究多年,於民國六十七年自費出版《巨鏡》一書,一度風靡,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被譽為「可抵上兩百萬軍隊」的作品。


楊濬彥著作《巨鏡》是揭露共產黨畫皮的明鏡,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被譽為「可抵上兩百萬軍隊」的作品。(攝影/陳柏年)

他說,自費出版《巨鏡》一書是為了「救人救世、救國家、救民族」。他很明白的指出,在共產黨統治下,不是為奴,便是死亡。「我原來沒有錢,在國稅局工作,還是小工、臨時工。當時我書寫成了,找出版社,都不願意出版。後來我跟自己講,人家燒香拜佛是為了一家一戶求平安,我這是為全中國、從政府到每個老百姓安危都有很大關係!把這些紀錄保存下來。你看大陸災難有多少?共產黨統治時期死了八千萬人!所以我就自己出版。」

這本書的確是真知灼見,可以引發世人對共產黨真正面目的省思。如第二章:打著紅旗反紅旗,作者明白指出,這一句共產黨用來攻擊敵人的口號,實際正是其自起家到文革,一貫不變的陰謀詭計。如共黨總偽裝成「愛國份子」、「抗日份子」、「民主份子」、「自由主義份子」……,潛藏在政府、學校、軍隊、新聞機構之中,大行統戰之實,使眾人誤認他的本質,進而做了幫凶。這不是「舉著自家的牌子反自家」的手法嗎?

二零零五年抗日勝利六十周年時,楊濬彥將整理自珍貴絕版的舊籍戰史與史料,自費出版了三本揭開抗戰迷霧的巨著:《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太平洋美日海空大戰錄詠》、《美亞報告序文暨毛共騙術下術語史料選錄》。然而他寄送到臺灣各單位,市面上卻罕有人知。楊濬彥珍惜的翻閱這些書籍對《新紀元》說:

「這個我都下過功夫,像這本《美亞報告序文暨毛共騙術下術語史料選錄》,抗戰這些過程,這個抗日將領的人名,現在有幾個人知道?我是有心,蒐集了幾十年,才有這樣完整的紀錄。後來民主開放,很多資料都被銷毀了。」

他翻閱著《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說:「像這些不容易得到的,都是在講中國抗戰史的歷史資料,我是在哪看到,就馬上買下來。這是完整資料、日本人將領在中國哪裏戰死,這裏都有。」

楊濬彥說:「我不是為了賺錢。如果願意出錢就寄錢,不買的話我就送了。」他在中央各機關、臺灣各大專院校、各縣市政府、各縣市議會、臺北市各區公所、臺北縣各鄉鎮公所、臺中市、高雄市各鄉公所……,都這樣發函贈送,信中標明價格,意者可匯款買書,否則就贈閱收入館藏,當然是收者多,匯者少:「這三本書我就這樣送,大陸上我寄了兩次,大陸我寄到各省政府,還有清華、北大兩個學校。現在我沒有剩下的了。」

宿願完成 無愧的笑容

兩岸開放之後,楊濬彥先生雖出入大陸探訪,但是對於共產黨的認識非常清晰。這是因為深刻交手與認識所致:「我一九四四年當兵,隔年勝利,日本軍還沒有走,我就跟共產黨打仗,腿受傷。大陸上現在還講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抗戰勝利,現在教授不相信,老百姓還是不知道。後來來到臺灣,我們外交上需要日本人,需要跟他拉關係,經濟上落後又需要賺取他們的外銷,所以政府幾乎不講抗戰的事情了,除了《八百壯士》幾部電影,那日本又統治臺灣幾十年,都不提抗戰。而大陸卻說是毛澤東領導的。」

楊濬彥義正辭嚴地說:「我就是為了中華民族這樣的大災大難、不幸犧牲的抗日英雄,要為他們伸張;為他們留紀錄,我不惜花了多少時間:影印、修正戰役的紀錄,從開戰到勝利全部的過程……。如果你看我這本《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你就會對於抗戰全部的過程,有很清楚的了解。我不是有錢人,但是我不惜花這筆錢,因為這是大事情。」

訪談最後,楊濬彥站在國父與蔣公的照片前,讓記者拍照。他欣然說:「我一輩子很對得起兩位。我對得起國父;對得起老總統。」當八旬老人緩緩說出這些話時,是那樣真誠而又令人不敢逼視。而他的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證了這些話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香港31日法新電)率先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消息公諸於世的資深英國戰地記者,在70年後,仍為她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
  • 時下在民運圈和所謂的獨立知識份子群中正流行一種說法:只反專制不反中共。有人更明確指出:他們從來不反中共,甚至還說真正希望中國走向民主的人不會想著推翻共產黨。他們指責反共的人不是真正的民運人士,更有甚者還給堅決反共的民主鬥士扣上野心家的高帽子,污蔑他們「為反共而反共」。這一說法嚴重地混淆了視聽,對中國目前風起雲湧的維權抗暴民主運動有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值此中共大肆鼓吹所謂建國六十週年成就的時刻,理清反中共與反專制,反共與民主的關係,使民眾清晰地認識到,反對中共人人有責,現階段反對中共就是反對專制,就是最大的愛國。
  •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5日專電)負責國內反情報及國家安全的英國軍情五處成立100年,秘辛在新書首次曝光;詳述二戰期間英國情報單位成功利用德國雙面諜,冷戰時期蘇聯間諜充斥英國,連國會議員也被收買。
  •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近年來國際間盛行「藝術品追討」行動,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等,因戰亂而有文物被盜被掠奪的事件,不勝枚舉,甚至二戰期間遭納粹強奪轉賣的藝術品,如今原擁有家族的後代,也紛紛以打官司的管道,向歐美各大博物館要回原本的家族收藏。但是因追討手段惡劣而遭國際一致唾棄的,非中國莫屬。
  • 這一期的《壹週刊》做了一個「我的反共經驗」專輯,訪問了一些人,有普通市民,有包括「卡神」楊蕙如、高雄「拒絕招待中國人」的餐廳老闆劉明松,以及台灣共產黨主席王老養等知名人士;我也被採訪。
  • 蒙哥馬利認為,固守英國海岸決不能擊敗軸心國,只有把軍隊訓;練到能在外國的土地上以攻勢行動擊敗敵人,盟國才能最後取勝。
  • 從許多方面看,「猛虎」演習都是蒙哥馬利在英國本土訓練部隊的頂點,也可被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綵排。20年後,蒙哥馬利在演習講評稿的檔案本上,用筆補註說:「至今在加拿大仍為人所樂道。」
  • 演習的第二天,陸軍部打電話給蒙哥馬利,要他立即返回倫敦,去接替亞歷山大任第1集團軍司令,並在艾森豪威爾的領導下著手制定將在1942年11月進行的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計劃。
  • 一件有著洞的破衣,一架破損的相機,一支不能寫字的鋼筆,還有一封沒來得及寄出的家信。這就是愛德華留給他的兄弟切斯特.坡洛斯基(Chester Polasky)的所有遺物了。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近來一段時期,作為律師,我多次收到各地有涉法輪功人員被刑罰及勞動教養處罰遭遇的申訴及求助信函。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及另一位律師同行赴河北省石家莊市,決定對被勞教處罰的黃偉以法律援助代理形式予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