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在比較中探索一個謎樣國度

——讀索爾孟的《印度制造》

茉莉

標籤:

【大紀元4月15日訊】將此書從法文譯成中文的教授說︰「翻譯索爾孟的書其實是很痛苦的,因為書裡的學問實在是太廣博了。」作為受益于翻譯的中文讀者,筆者也感到隱隱的痛苦︰盡管世世代代比鄰而居,我們很多中國人對這個博大豐富的鄰國卻所知不多。即使本人出國後曾到印度一游,也沒有認真思考過印度文化對世界的意義。長期以來,一味重視歐美的我們輕視了印度,輕視了這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鄰國。

而我眼下的苦惱卻是,一本內容如此豐富、如此精彩紛呈的好書,我怎樣在不多的篇幅裡介紹它?索爾孟本人說,我們只需跟著他的文化旅程,像聽一首音樂一樣去了解印度,但這本從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等全方位思考闡述印度的書,給我們的精神震撼和思想啟發是如此之多,讀起來遠不如聽音樂那樣輕鬆。

借助比較方法發現印度獨特價值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從十八世紀起,歐洲的啟蒙精英就試圖從印度文明中尋找救贖。索爾孟所欽佩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和作家羅曼.羅蘭,都對印度產生過巨大的興趣,但前人的探索並未解答印度這個謎團。

面對印度這個不可思議的後殖民國家,索爾孟除了帶著一個法國人的眼楮去觀察之外,還帶著西方學者慣有的比較方式去分析思考。人們常常通過比較他者來發現自我,同樣,人們也能通過比較自我來認識他者。借助比較法,不同民族、國家、地區文化起源和發展,其相似和差異之處得以顯現。

在《印度制造》一書裡,東西方比較俯拾皆是。例如,在印度種姓制度裡的最高階級婆羅門制度,是否與西方的貴族制度有相似的地方?婆羅門制度雖然保守,卻成功地保護了印度文化。印度村莊長老會議系統的成員,是由全體人民所選出,這令索爾孟想起雅典的城邦制度,雖然前者並不如後者那樣美好。法國學者還考察出,印度教的思維裡面,也許存在著一個與古代希臘思想旗鼓相當的哲學體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在貧窮的印度遭到失敗?這也許是因為,印度教本身就存在數百萬個不同的神,沒有一個神能夠在政治上獲得絕對主宰地位。

不但東西方比較是如此有趣,索爾孟在比較印度內部多種文化並存、宗教競爭的狀況時,也是趣味盎然。例如,佛教在一千多年前被印度教婆羅門掃地出門,但失敗了的佛教卻在當今印度憲法裡體現了他們的平等理念,由佛教徒安倍卡撰寫的憲法明文規定︰禁止所有不同種姓之間的歧視。索爾孟還探究,為什麼種姓制度下那麼多窮苦低賤者成群地離開印度教,投向他們視之為解放之途的伊斯蘭。此書還比較了甘地與印度後來的政治精英,指出是背叛了甘地的尼赫魯等政客,導致印度走上「貧窮的強權」的錯誤道路。

中國和印度模式之間的差異

近年來,由于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等關系,人們常拿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來進行比較,這即是所謂的「龍象之爭」。作為獨立于兩國之外的第三方,索爾孟以歐洲人文主義理性標準,找出中印雙方歷史進程中的異同,對我們深具啟發意義。

在該書的新版序言中,索爾孟如此比較中印兩國的發展情況︰「由于印度和中國完全不同的文明社會本質,我們將兩個國家拿來做比較,是相當大膽的作法。但是如果把兩國社會這樣的比較,以合邏輯的方法推演下去,印度雖然因它的民主而發展緩慢,但長期而言,它似乎比起專制的中國更能夠預測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印度的經濟發展選擇是整個公眾社會辯論多年的結果。這個經濟發展的方向經過持有反對立場觀念政黨的試煉、測試,根植于民主的合法性,並且在自由爭辯的環境之下,其所取得的共識已日漸演進與穩固。中國的經濟政策與發展方向,只反映出共產黨裡支配集團的偏好。」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閱讀此書,我們不能不佩服索爾孟幾年前的預言︰「印度的成長是建立于本地的市場,比起中國較不依賴于全球需求。如果美國消費者減少他們的消費,中國的成長就會受到威脅,印度則不會。」對于印度經濟至今落後于中國這一問題,索爾孟的解釋是︰不論政治體制的性質為何,自由市場才是經濟成長的關鍵。印度的領導者花了四十年才領悟到這一點,比中國人要晚了一點。

當中國人以歧視的眼光看待印度較為遲緩的發展時,索爾孟則認為,印度給我們的啟示是︰他們不需要去摧毀任何事物來換取這一切。「然而在中國,所有的精英階層都被反理智主義的共產黨農民摧毀殆盡。在動蕩的年代,印度的婆羅門精英也因此得以保存了完全屬于印度式思維的知識與藝術文化,……他們確保了印度文明的尊嚴、美麗,而在中國卻被拋棄。中國經過共產黨的統治之後,文明只留下了庸俗、粗野以及沒有禮貌的道德與知識。」

拿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和北印度的那爾莫達河水壩相比較,索爾孟論及民主和國家發展的關系。他認為,中國政府可以不顧人民的感受,快速決策動工;而在民主的印度,水壩則成了重大的社會爭議,拖延了多年。因此,外國投資商偏好把錢投向中國,但是未來可能證明他們是錯的。

民主將印度多元社會凝聚在一起

羅曼‧羅蘭曾經寫道︰「印度是滾燙的,像是神明的子宮。」在神秘的印度,各種宗教都很興盛,耆那教、印度教、伊斯蘭、錫克教和基督教,已經共存了數百年。不但宗教信仰多元,各種不同的文化、語言及種族,更是復雜萬端。那麼,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用什麼把它如此迥異的人民凝聚在一起呢?

在印度各地蹲點考察,並大量采訪印度普通百姓和學者之後,索爾孟得出的結論是︰「民主制度正是將其人民串連在一起的因素。從北方藍眼楮的穆斯林種族,到南方黑皮膚的伊斯蘭、印度教和基督教徒,民主思維是他們共通的特徵。」此書中舉了不少例子,生動地介紹印度人民如何參與民主事務。

索爾孟仍然不忘拿中國來和印度比較︰「我們以現代中國為例,一個內部民族相似性遠比印度高很多的國家,卻是使用暴政的力量將所有的人民串連在一起。相形之下,在印度則是所有國民的力量讓印度人團結在一起。」在西藏被中國當局軍事管制,如達賴喇嘛所說藏區陷入了「人間煉獄」的時候,我們無法不認同索爾孟的觀點,暴政下被強制連在一起的人民是痛苦的。

一個昔日貧窮落後的殖民地成為民主國家,為此,當年一些歐洲精英很不看好,他們認為民主制度是擁有中產階級的富裕國家才能實行的,印度「不正常的民主」必然會消失。然而索爾孟考察後的結論卻是︰印度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例子。這是因為,印度在接受西方民主之前,就有自己獨特的民主傳統——村莊長老會議系統。民主體制不但為印度帶來穩定,而且在饑荒時期,避免了像中國那樣餓死幾千萬人的災難。這是索爾孟深為贊賞的一段史實。

此書的比較範圍延伸得非常廣闊,從歷史到現代,從不同的國家到不同的洲際,各種不同的社會宗教文化相互參照解釋。因此,允晨文化出版的這本新書,探索的就不只是印度一個國家,而是探索世界,探索到整個人類的物質與精神。

轉自《開放》雜志2009年4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曾建元 : 在茉莉筆下的瑞典森林裡散步
茉莉 : 北歐薩米與西藏自治
茉莉 :  北村小說與楊佳殺警
茉莉:曾金燕和她的精神資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