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邁向多元收視調查時代

張錦華

標籤:

【大紀元9月18日訊】台灣電視節目品質不佳近年來備受爭議,一般認為,最大禍首便是廣告商憑收視率下單廣告,於是造成電視台瘋狂追求收視率。據報載,近日又有多位電視台主管砲轟目前的收視率調查,也就是由AGB Nielson一家公司所獨占的台灣電視節目收視率調查。

其實,AGB Nielson也有點冤枉,雖然,它的收視率調查準確度總是有瑕疵,而調查公司基於其諸多商業考量,公正性及完整性都有不足,當然是有改進的空間;但是,這也是抽樣調查難以完全解決的問題。

然而,問題是:這份必然不完美的收視率調查結果,怎麼會變成台灣電視生態的神主牌呢?市場上沒有別家收視率調查公司也不是它的錯;廣告主下單時不考慮其他因素,也不是它的錯;電視台不能用其他資料說服廣告主下單,也不是它的錯!更不用說,廣告商居然無視於抽樣誤差,壓迫電視台把收視率數字拿來加加減減,就此計算廣告價碼(也就是CPRP制度),變成電視台的生存血脈!

然後,台灣的整個電視生態竟然就被這條扭曲的收視率鎖鍊捆綁而變形!

回到這串鍊結的源頭,為什麼沒有另外的收視調查公司或制度呢?

上面提到的業者會議建議,政府部門及傳播學界都應正視其嚴重性,並應推動組織非營利的媒體市調機構,讓媒體發展可以有更多元指標。

單一收視率惡質競爭的影響,業者本身無力掙脫,也確實長期為學界和政府所嚴重關注。目前NCC就委託一項「如何調查收視質」的研究,尋找建立另一套收視調查的制度,尤其是強調,除了收視「量」的調查外,應該增加觀眾對節目「品質」的調查,也就是,觀眾不應僅是電視機前的人頭而已,我們需要了解觀眾腦袋中的想法──對節目的信任度為何?欣賞程度為何?滿意度如何?等等。

不過,許多人都似乎認為,往往叫好的節目不叫座,因此,收視質受到肯定的節目卻往往收視率不高。若是這樣,收視質的調查有用嗎?

其實,筆者在這項研究訪談新聞節目工作者後發現,他/她們認為好的節目品質,不但可以獲得不錯的收視率,更可以贏得節目形象和觀眾的忠誠度!前幾年過度重視的羶色腥節目已減少許多,不但可能因違法遭罰,更嚴重損及頻道形象而導致收視率下滑!

事實上,根據國外研究,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在1999至2002年,每年均進行了「新聞傑出計畫」,發現觀眾對電視新聞品質的評價與其對其間播出的廣告形象、喜好度,以及廣告效益等,均有正向的影響。

目前現有的資料已可顯示,如果有制度的定期調查收視品質,帶來更多元的收視調查環境,不但能突破單元的AGB Nielson收視率調查的單元綑綁,更可能帶動好節目的良性循環,這將會是台灣電視環境轉化的契機!當然,也需要投入更多善的關懷並智慧的發揮和突破的勇氣。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錦華:也談消費券與奧巴馬就職
張錦華:如何拯救新聞?
張錦華:從郭冠英被免職談反族群歧視
張錦華:NCC對媒體併購案應有的政策立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