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傳記節選:法國樂魁索城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我一決定離開美國,立刻就向法國的樂魁索城(Le Creusot)美國主辦的中國勞工青年會申請一個職業。那是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年。那個青年會接受了我的申請,並且願付我夫婦的旅費,我一時簡直快樂的迷糊了,天下會有這樣好事;在一九一七年,也許是一九一八年,中國參加了協約國,並且派了十萬勞工到歐洲去,工作是運送並葬埋死屍。在凡爾賽和約上,日本攫奪了中國的山東省和若干租界,因此在學生參加愛國運動聲中,引起中國全國的罷工罷市的抗議。不過在樂魁索城(Le Creusot)的青年會與這件事則毫無關係。

我為中國勞工編了一本千字課。我們有四五個人在一個飯桌子上吃飯,這幾個人裡有一個中國廚子,他的一隻手老是打哆嗦,所以每一次他手裡端著一碟子菜時,你不知道他是要送給你呢,還是要從你手邊要回去。青年會裡的中國男人可以和法國小姐締結良緣,因為當時法國男人太缺少了。我和妻住在青年會外的一棟房子裡。我們睡的床非常非常之高,而床墊子又非常之厚。這棟房子的缺點是廁所在後花園之外。

不過我們住得很舒服。

在那時,我既不會法文,也不會德文。自己下功夫自修德文,我居然能自己動筆寫德文信去申請人殷內(Jena)大學,頗為自得。妻從一位法國太太學法文,她們二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妻在波士頓買的一件淺褐色的大衣,穿著看來滿神氣,我和妻在樂魁索城(Le Creusot)照的像片上,就是穿著那件大衣。
後來直到我們過了德國,才看見巴黎,所以我們對LouBvres,或是Champs—Elysées或是Concorde等地,都是一無所知,過了相當久之後,我們才從火車上向外望瞭望。我們倒是看見了凡爾登,那就是法德兩國打溝壕戰往復衝殺,一直打了三、四年的戰場,結果雙方都沒得到那一片土地,那片土地打得不剩一棵樹,沒有一片蔭。多少團的軍隊戰死,他們的刺刀那時還依然亂拋在地面上。後來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就在那裡興建的,認為是百攻難破的堅強堡壘。我們經過時,誰都可以從地上拾取遺留下的刺刀。

在樂魁索城(Le Creusot)時,我很希望能找到我那失蹤的祖父。我祖父在咸豐十年太平天國之亂時,漳州大屠殺中,被太平軍夫拉走,去扛東西,後來始終音信杳然。我父親當時藏身床下,僅以身免。祖母帶著我父親和另外一個嬰兒,才一、兩歲大,逃到鼓浪嶼,後來把嬰兒給了一個有錢的呂姓醫生,我家和那位醫生,一直相交甚好。他們的住宅很大。我們三兄弟在鼓浪嶼讀書時,都是他們呂家的女人的教子。我被給與曼娘,我在《京華煙雲》裡寫的曼娘就是她的影子。她的未婚夫死了,她就成了未嫁的寡婦,她寧願以處女之身守「望門寡」,而不願嫁人。

呂醫師挑選了兩個孩子,打算撫養長大。在我看來,這位處女寡婦不愧為中國舊式婦女中的理想人物。我到她屋裡去時,她常為我梳頭髮。她的化妝品極為精美,香味高雅不俗。她就是我所知道的「曼娘」。「平亞」的死,在《京華煙雲》裡記載得很忠實。曼娘和木蘭二人常常手拉著手。在《京華煙雲》這本小說裡,曼娘我最熟悉。

在兩三歲時送給姓呂的那位叔叔,後來中了舉人,我頗以有如此顯貴的親戚為榮耀,因為他是我們林家的血統。我姑母的兒子,在江蘇也是滿有名氣的學者。我到鼓浪嶼時,那位林叔叔死了。他死前曾把一個兒子送到英國去,後來做了工程師。我祖母再嫁給一個姓盧的,我們家還有他的一張照片。但是祖母仍然算我們林家人,我父親也是一樣。我在法國時,心裡抱著一線希望,希望在那些華人勞工之中找到祖父。這種希望自然不大,我可是曾經仔細找,毫不放鬆,看看是否年齡上有相似的沒有。這個想法我覺得也很有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魯迅鑽營和領取蔣介石政府的津貼長達四年之久。而那些被魯迅喋喋辱罵為走狗、吧兒、資產階級學者作家的陳源、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胡適等等人格獨立的知識分子,卻都沒有這份本領。
  • 我留有幾本大陸中華民國時期的時尚雜誌《宇宙鋒》,林語堂編的。裏面有不少當時中產階級一般侍女生活的寫真,從她們的表情看來讓人羨慕。不但保持了以前中國禮教所培養下的幾分教養,也有幾分自由摩登主義式的活潑。雖然千嬌百媚,但豔而不俗,舉止高雅得體。這些,大家都可以從上海的一些老片子中找到她們的倩影。
  • 第三屆春天潤餅文化節揭幕,初春略寒,齊賞春花,品嚐名廚手製北部、南部不同口味的潤餅,頗有忙裡偷閒的意境。
  • 已故國際知名作家林語堂今年115歲冥誕,林語堂故居將舉辦「林語堂與台北」創意短片徵選,下週三(15)日開始報名,首獎獎金新台幣5萬元。
  • 五四人物在台足跡專題報導(3)(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日電)今年是五四運動90週年,五四人物在台足跡也成為熱門去處,包括胡適紀念館、林語堂故居、錢穆故居等,充滿歷史味的觀光景點,讓人追思五四精神。
  • (據中廣新聞張德厚報導)九十年前,五四運動掀起了中國的民主、科學及文學革命。為了紀念五四,文建會與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5月4日起在國家圖書館展出蔡元培、魯迅、、胡適、林語堂等62位五四代表人物的珍貴照片、手稿等資料,讓民眾見證這項重要的思潮。
  • 唸小二的外甥女酷愛閱讀,三天兩頭往圖書館跑。借書、看書、還書、寫心得和說感想,是她生活中的要事,經常忙得不亦樂乎!小小年紀,備嚐讀書之樂,已是幽默大師林語堂口中的──讀書之人,乃文明之人、有趣之人、有福之人與令人羨慕之人!
  • 我一向認為大學應當像一個叢林,猴子應當在裡頭自由活動,在各種樹上隨便找各種堅果,由枝幹間自由擺動跳躍。憑他的本性,他就知道哪種堅果好吃,哪些堅果能夠吃。我當時就是在享受各式各樣的果子的盛宴。對我而言,衛德諾圖書館就是哈佛,而哈佛也就是衛德諾圖書館。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評論